2025 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助力发展
【12 月 18 日消息:2025 年货币政策展望,适度宽松成主调】12 月 18 日消息,全国人大财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文章指出,预计 2025 年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会增加,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或延期或扩大支持范围,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规模视情况可能扩大。2025 年应继续降准降息,对居民房贷实施定向降息,引导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保障流动性充裕。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明年货币政策取向定调为“适度宽松”,这是自 2011 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首次调整,释放积极信号,推动中国持续回升向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内需求不足的重要举措。2023 年以来,物价水平和投资增速低位运行,反映有效需求不足。2024 年第四季度以来增量政策出台,CPI 温和回升,PPI 降幅收窄。2025 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需做好稳增长等工作,巩固良好态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增长同步,为实现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迫切需要。2024 年 9 月降准降息,市场信心增强,A股 上涨,上证综指成交放量,企业和消费者预期改善。此次货币政策调整,向社会释放稳增长信号,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推动实体稳定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防范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的有效路径。2024 年全球疲软,地缘政治紧张,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外贸出口动能减弱加剧我国下行压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推动国内发展,应对外部风险。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根据形势调整决策部署,将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体现工作方法和作风,为货币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优势,确保金融工作方向正确,推动政策落地见效。要加强货币政策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我国长期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未来面临复杂形势,传统逆周期调控思路可能不足,需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增强调控前瞻性,应对超预期风险。要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25 年地缘博弈加剧,外资外贸面临新挑战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货币政策需积极应对,同时坚持市场决定汇率,增强汇率弹性,维持双向波动,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巩固国内回升向好态势,对冲外部风险,支持汇率平稳运行。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重点领域仍有风险压力,房地产领域风险凸显,引发股市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大,中央工作会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2025 年应积极化解房地产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创新政策工具,守住底线。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保持总体充裕。近年来我国灵活调整货币政策,今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流动性,开展国债买卖操作,广义货币余额突破 300 万亿元,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 200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突破 400 万亿元。2025 年应继续降准降息,定向降息居民房贷,保障流动性充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控,引导增量货币进入实体和重点领域。目前已有近 20 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转型升级,促进新动能形成。2025 年预计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增加,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或延期或扩大范围,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规模视情况扩大。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2024 年以来央行开展一系列工作,推动完善利率机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未来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率联动调整机制,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要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管理,提高政策整体效能,做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协调配合。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协同,财政政策强调精准,预计未来会推进,2023 年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有成效,未来应强化央行与财政部配合,加强流动性机制安排,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结合财政政策同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