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史诗级巨作《芬芳宝岛》何处可落脚
简秀枝》史诗级巨作《芬芳宝岛》何处可落脚。(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本土意识,透过艺术家巧思,展现在艺术创作上,其来有自,而全长248公尺的油画连作《芬芳宝岛》,堪称史诗级的巨作,尤其时间断代跨越一甲子,弥足珍贵。
这是知名艺术家林智信(1936-),穷其大半生的土地情感、爱台心念,以及创作专业,耗时25年才完成,目前正在台南生活美学馆展出,值得品赏,倍让人发思古幽情,没有污染、滥垦,山清水秀、鸡犬相闻、空气清新,邻里祥和,是大家的共同记忆所在。
然而,今年86岁的林智信,已经满头白发,近两年身体违和,每周洗肾3天,让他更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在时间的急迫感下,急于为巨作「托孤」,寻找有缘收藏家。
虽然林家子女,深以艺术家父亲为荣,各个都很孝顺,允诺照顾作品,但林智信心知肚明,照顾艺术作品,是很大的专业,不是在家辟个储藏室就够,他为宝岛台湾的风土民情而创作,呕心沥血,作品是社会财,应属全民共享,找回台湾人记忆中的乡土爱,土地情。
林智信更希望有美术馆专业人员,在作品被典藏之外,还能就画论画,爬梳历史,解读画意,再作研究与推广。
上(7)月5日随文化部次长李连权等一行人南下,参观台南生活美学馆,林智信248公尺的油画连作《芬芳宝岛》正在展出,以102张150号画布,连结的大型作品,仿如巨龙式的拼接油画,用以纪录与回眸1950年代的宝岛台湾,栩栩如生的台湾早年意象,好山好水好感动,令人惊叹。
李连权心系台湾本土意识,对于优质台湾乡土创作,非常肯定,经常呼朋引伴,让更多人分享林智信的气魄。包括文化部长李永得、次长萧宗煌分批参观,并在开幕上致词勉励。
林智信是台南县归仁乡红瓦厝仔人,16岁时丧父,仅留下几分薄田,寡母带着7个孤儿,贫困为生,辛苦拉拔他们长大成人。林智信身为家中长子,初中第一名毕业后,放弃保送机会,考上南师美术科,因为学费全免,每月有配给的米及零用金,对家中不无小补。
林智信形容自己第一次拿到学校发放的皮鞋,是生平第一双皮鞋,他紧紧抱住,放在鼻孔前,用力嗅闻着新鞋的味道,激动不已。家境穷困,让他养成吃耐劳,简朴勤俭,并且善用时间,除了为生活打拚,全力投入创作。
林智信从小就爱绘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放牛时捡到树瘤,那是从木棉花树上掉下来的,他用小刀绘刻成圆形图章,学道士印符令,蘸上印泥,盖起图像,拿到学校分享,同学开心争先恐后拿来盖印,让他内心有着小小的成就感,日后回想,这就是他爱上木刻的初衷。
在南师时,受到当时兼任中华日报副刊编辑的导师张麟书指导木刻版画,张麟书爱才惜才,送他一套木刻刀,让他高兴不已,卖力学习 。
从此,林智信把作品投稿丰年杂志、中央日报、新生报、自由青年等报刊,尤其受到当年丰年杂志主编、也是雕刻大师杨英风(1926-1997)青睐,两人因此结缘,友谊弥坚,亦师亦友,当时杨英风一再鼓励引导他,让他在木刻版画用心经营。
同时,南师岁月,也让他浸淫并打造了紥实的素描底子,对日后版画、油画创作,都有助益。南师毕业后出任小学美术老师,曾获优良美术教师,也曾受教育厅委托举办木刻水印版画教学。后来,林智信不断精进木刻技巧,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师专毕业后的林智信,曾拜台湾前辈画家郭柏川为师,在他的画室学习两年,学到质感厚重的表现概念。之后,他远渡日本东瀛日展系示现会,参加十余年的油画研究会,对于彩绘油画技法大有斩获,色彩层次肌里的透气感,空间和物像感的表现,也更加圆熟。
林智信是1985年,开始投身油画创作,并且参与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在法国皇宫展出,更特别的是从1997年参与日本示现会展出,连续多年获奖,被推举为会员,得以终身免审参展。
「要做就要做最好最大,无人能及的作品」,林智信投身油画时,就起心动念要画出台湾最美的乡土色彩,构思18年,画了7年,历经25年,长达248公尺,共有102幅150号作品组成的《芬芳宝岛:忆象1950年代的台湾》,终于在2014年大功告成。
《芬芳宝岛》是全世界最大幅的油画作品,从台湾北端基隆屿画到南端鹅銮鼻灯塔,实景绵延逾400公里。前面18年他跋山涉水,踩遍台湾每一吋土地,徜徉各地画图写生,并且搜集历史、地理、老照片等典故,历经多次重画,最后以最擅长的写生技法表现,采用国画多视点画法,可以说是用中国文化画长卷的风格画出他心中最美的台湾印记。
林智信面对丰饶富庶的台湾风土人情、传统文化,非常入迷,也以弘扬台湾本土意识、艺术文化价值为职志,他大半生投入创作,都希望是「旷世巨作」,例如,全长124公尺的版画《迎妈祖》,令人惊艳,而蜿蜓好几个展间的油画连作《芬芳宝岛》,全长达248公尺,也是让人目瞪口呆,打从心底佩服。
同时,林智信的雕塑、交趾陶、琉璃、天目釉等,丰富多元,目不暇给,台南生美馆分了两个档期,才能尽展他的创作,是不可多得的重磅级存世艺术家。
林智信的展览资历,与他的创作一样多采,曾多次赴海外展出,砌磋技艺的同时,更直接宣扬宝岛台湾的美丽意象,可说心诚意足,用心良苦。
要落实这样的艰巨任务,体力支撑、毅力展现,林智信感受到自己屡屡得到神助,自助人助与天助,让他的漫长创作路,关关难过关关过。亲自导覧之余,面对外界的好奇,林智信侃侃而谈,畅谈他的来时路,展现他爱乡土、挺台湾的坚定价值观。
「我定位自己是一只大鹏鸟,自由翱翔,观看大地美丽景点,并选择视角入画,让画面内涵,更宽广、充实、丰富!」
「我一直崇敬大自然的伟大,那怕只是一草一木,只要从它的形态、色彩,用心去品味,都会是赏心悦目。我的创作,以心为出发点,在于赞美大自然的伟大,以天人合一的心境,走出自己!我不会逢迎时尚流行,也不在乎别人说我儍,只要是赞叹自然的一切,我就信心十足!」
「《芬芳宝岛》是以1950年代的况味,描述人文、地理、庶民生活与习俗等,介绍的内容,要充实丰盛,才有可看性,记述情节,要像说故事一般,才能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全长8百多台尺,高度4台尺的《芬芳宝岛》,是林智信踩履过无数的路径山野,行经千里道路,看尽无济的田园,意会人文生活习俗,这样才能掌握全幅作品的巧思,且力求构图的变化,自在挥洒彩笔,让画作看起来活灵活现,赢得共鸣。
林智信说,虽然借助许多老照片,作为创作发想的参考,但不是用照片并画。「其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充沛的记忆力、想像力和组织思考力,其中,内心深处源源不绝的感动,才能让画作,言之有物,能够深刻与人共鸣。」林智信宁可每天站立7、8小时作画,体力、愿力,都发挥了极致,这种创作精神,让人叹为观止。
「自从退出联合国之来,台湾外交曾有一段节节败退,国际孤儿的过往,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露头角的机会,也跟着遭殃。争取国际化,成为朝野共同目标!」林智信多么希望可以出国展览,行销台湾,为国争光。然而,他坚定信念,是植根本土意识,彩绘自我风格。
林智信强调,在国际上成名的大艺术家,几乎都是紥根于自己的故乡,正是「登高自卑、行远自迩」的道理,一切不能忘本。
来自童年寒门的印记太深刻,林智信的创作,几乎都是围绕着乡土民情,浓浓的乡土关怀。当年台湾本土意识尚未普及,因此许多人批评他的作品「土味太重」。其中,席德进(1923-1981)曾鼓励他,「土味才是你的特质,是别人无法表现或取代」席德进从杭州艺专毕业后,来台湾定居,一生画尽台湾的田野、庙宇、民宅、闽式建筑,还有迂回梯田、迷蒙旷原,仿佛比台湾在地人,还了解台湾。
林智信得到席德进认同后,义无反顾,紧抱木刻工具、彩色画笔,持续创作本土风貌作品,田味洋溢,他却甘之如饴。无独有偶,同样是杭州艺专毕业的华人艺术家吴冠中(1919-2010)也说过,「由本国乡土性的作品,才具有国际性!」让林智信,加倍自信。
新文化运动名家鲁迅(1881-1936)更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级的!」
那些见多识广的先行者,不约而同认同本土意识在创作中的重要性,林智信走来不再自我质疑,也不感寂寞了。曾游历欧洲不少国家,举办过无数次画展,画尽各地的山明水秀的瑞典艺术家佐恩(Andrés Leonard Zirner,1860-1920),在踏遍世界后,最后仍回到自己的国土和居住城市,竭力表现属于瑞典的本土人文艺术,因此倍受世人敬重。
有了这么多人的实践与肯定,林智信自信满满,他也跟着说,只要坚持自己的画风, 运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去表现个人的艺术观,就是创作学的上上之策。
林智信忍不住说,台湾其实很美,也很丰饶,但大家却弃之如敝屣,老是幻想着外国月亮比较圆,总是希望踏出国门寻梦尝鲜,「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实在可惜。
林智信累积走过43个国家,但到头来他还是觉得宝岛台湾最有味道,有如一个历尽风霜的旅人,重新回到母亲怀抱,享受那份亲切恬淡与温馨,这种自我价值的重建,让他更严肃地督促自己,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千娇百媚、动静皆宜的《芬芳宝岛》,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双眼睛、一捆彩笔,要画尽台湾的璀灿丰饶,谈何容易,该站在那个视点,看见台湾,彩给台湾?林智信说,对于作画视点表达,见仁见智,东方传统水墨,以视觉的移位,采取「多视点」,而西方大致以照相机对焦习惯,以「单一视点」为主。
「把东西画法合并,择优采用,努力跳脱藩篱,呈现个人独特风格,才是关键!」林智信游走东西,驰骋古今,兼容并蓄,矢志打造自我品牌。
另外,油画连作符合只此一家 别无分店的独特性,但复杂许多。因为单幅画作,只要在格局中作画,比较简单,但连作必须考虑每一幅作品规格的相融性。
莫内的《荷花池》,算是油画连作的经典,但其主题仅止于描绘花园里的柳树和荷花,主题景物单纯,创作者从一而终。反观 《芬芳宝岛》油画连作,主题从北台湾的基隆,要画到最南端的屏东鹅鸾鼻,景像氛围、地理环境、人文气息,都是错综复杂,挑战性很高。
色彩,也是 《芬芳宝岛》引以为傲的特色之一。林智信说,古今画家所使用的调色盘,大致是一尺半的宽度左右,摆放颜料只有1、20色之谱,他完全不受此一约束,因为调色除了天生对色调的敏感度外,可以靠后天的不断学习研究,体悟出调色技巧的奥妙,一旦技巧纯熟,就能自在玩色,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林智信解释, 《芬芳宝岛》作品长达8百多台尺,描绘台湾西部大地,以前山林茂盛,处处都是盎然绿意,以绿色为主的长画,在调色盘,顶多挤放5、6个绿色系颜料,林智信油画连作中,遍布画面那些变化无穷的绿色,就只能靠调色技法,调出千变万化的泛绿色调,而那些泛绿色调,还要考虑与其他颜料相融,老练的调色技能,才能发挥效果。
对画家来说,绿色最为困难表现,若用色不得宜,会显得俗气,因此许多画家都尽量避开,或减少过度采用绿色作画,但林智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老神在在,以绿色作为 《芬芳宝岛》的主色调,挑战自己在色调掌握的能力,一点也不马虎。
1950年代的台湾,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彩绘当时的宝岛台湾,无法避开使用绿色的情况下,要用得雅致,又要使整幅连作的色调,都具备循序渐进,不流于俗气,确实不容易,果然用色调色的精准与否,是艰巨考验。
林智信提及他最敬仰的「色彩魔术师」是法国艺术家波那尔(Pierre Bonnard, 1867-1947)。波那尔的油画,不但色彩淋漓尽致,还有一种玄妙的亲密感(Intimism),既耐人寻味,又让人意犹未尽。
林智信借波那尔的色彩,作为连画画幅色调变化的依据,这个色调应用,正是评价《芬芳宝岛》的成败关键,色调的色相表现,必须像人的表情般,时有变化,冷血调、暖色调,恰得其分,才能让感观醒目,印象深刻。
同时,怎么做到如歌唱般,高低起伏、音阶变化,也让观者过目难忘,如痴如醉!?
《芬芳宝岛》的故事性十足,林智信很熟练于作品说故事,既展现情感张力,也引发后人对早先岁月的思古幽情。不过,故事描述,不能太繁琐,意到笔随,林智信成功运用「有点黏又不太黏」的哲理,希望让画中蕴含「看不尽意」的含蓄感。
为油画创作,林智信投注25年心血,那是1/4个世纪,让人瞠目结舌,其实,林智信稍早创作的《迎妈祖》,同样掏心掏肺,也耗费了达1/5世纪之久,他忠于创作的心情,令人肃然起敬。
话说1995年完成的《迎妈祖》,该作品曾于前(2020)年9月,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展出,作品生动有趣,把民间传说所有艺阵中的特色,展现得活灵活现,令人拍岸叫绝,引发许多讨论与赞美,也让林智信挤身台湾出色艺术家之林。
《迎妈祖》是长卷木刻版画,长达124公尺,共有1066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构图用色,画中还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乐阵、八家将、七爷八爷、车鼓阵、南管北管、南台湾特有艺阁车阵等,以木板水印版画保留、记录逐渐失传民俗文化,更呈现台湾庶民丰沛的生命力。
好作品,除了慧诘创意外,林智信慢工出细活,也充满应用上。他以采风图式的踏查创作,记录下自己20年来所见的各种艺阵角色,以及围绕在艺阵中「逗闹热」的人们,良苦用心,尽在其中。
展出的作品,包括传统的装置,之外,在艺阵的队伍旁,更出现拿着相机记录艺阵的人,或是大手牵小手的亲子观众,他们兴奋地看着艺阵,神情愉悦。这也是当代艺术中,非常强调的互动性,作品的展示,不只肃静陈列,而是希望被讨论、被体验,同时被再创造与再诠释。
很明显的,林智信在纪录艺阵的时,也记录了风土民情和地理,像是老式的的三合院、沿街的蓊郁树林,以及扶疏草木,港口并列靠岸的船只,应有尽有,栩栩如生。
当绵延百尺的艺阵人龙,时遇狂风、时遇西北雨的窘迫景象,把画中人物,对土地的召唤、对信仰的执着,表现得逼真自然,因此,搏得满堂采。
与提到《迎妈祖》作品,林智信忘不了其中的艰辛。据说,创作时必须经过17道版印套色程序,才能成就一幅版画,而林智信使命必达的情操,足堪表率。
虽然《迎妈祖》是早年庶民节庆中,艺阁与阵头典故的呈现,其中的来龙去脉,倍令人好奇。神舆与护卫所属间的关联,传统的服饰及化妆规范,动态的表演、架势、配乐、道具,必须在创作前,爬梳清楚,才能动笔绘制草图。
由此可见,在创作过程中,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画面及资料研究考据,过程复杂艰辛,三易图稿、刻绘木板、印刷染色,林智信终于在60岁那年,完成该巨作,一圆心愿。
曾担任过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国艺会董事长林曼丽(1954-)说,林智信一位非常认真执着的艺术家,虽是地方型的创作者,但纯朴踏实,他的主题,总是与台湾民俗乡土作连结,尤其挑战大型创作,高昂鬪志与情操外,需要相当的体力、耐力以及意志力,对乡土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足堪表率。
也是台南人的林曼丽,跟林智信其实认识很早,十分熟稔。1976年林曼丽师大毕业,先回台南家乡教书,准备赴日深造,当时就在台南林智信工作室,做过版画。
林曼丽说,身为地方型创作者,靠着孜矻努力,有此成就,相当不容易,台湾美术史会给他一定的评价。
林智信创作历程,展现他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从早年雕刻开始,到版画、油画、其他杂项,多元创作,广泛体悟。林曼丽认为,他最大的成就,还是以版画作品为先,油画作品次之,称林智信是出色的版画家,一点也不为过,值得美术馆典藏,或民间团体收藏认养。
至于林智信投身油画连作,写下奇迹,非常令人感动,不过外界对于他创作的苦心,了解不多,又不擅长政商关系经营,造成他的艺术价值,一直被低估。
挖掘台南在地杰出艺术家,本来就是台南美术馆的工作,林曼丽点名南美馆应该考虑收藏林智信的版画作品,起带头示范作用。至于国美馆,站在中央级美术馆的崇高位阶,可以考虑收藏一点,既是丰富库房,也对出色的基层创作者,展现鼓励支持的诚意,是艺术界的共同期盼。
年届八旬,又有肾脏疾病,尽管是一周三天需要洗肾,但林智信依旧心系着创作,他仍然克服体能的衰退,创作不懈,上午到医院诊疗,回到家里略事休息,下午仍然拿起画笔,和油彩继续奋斗,落实活到老画到老的铁律。
根据媒体报导,林智信最新作品是200号的《百鸡图》,以及100号的《赤嵌楼》。
走过一甲子的创作岁月,现在他作画驾轻就熟,几乎不需要什么思考,随心所欲,笔在意先,以无招之招的自信,及时调出深浅合宜的各种色彩,任他挥毫,无数老辣独到的好作品,呼之欲出。
除了版画和油画的大尺幅作品之外,林智信也作雕塑、交趾陶、天目釉作,也很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美在不言中。担任台南生活美学馆策展人萧琼瑞说,「称呼林智信不应称为版画家林智信,也不是油画家林智信,他就是艺术家林智信」。
身为全方位的艺术家,李智信深刻扎根在土地及生活上,不论是版画或是油画,艺术家林智信的作品都已达到为庶民写史、为山川立传境界。
其实从今(2022)年4月接连的两档展览,「林智信版画、陶艺大展─生活.民俗.节庆」和「林智信油画、雕塑大展─土地.人民.记忆」,都是南台湾必看的好展览。
由文化部赞助出版的三大册《林智信全集》,非常用心编排,拉开来是长幅画作,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书,可以尽窥林智信大半生的丰采。
到医院洗肾、回家休息,抽时间作画,或者到台南生美馆作导覧,解说画境与他的初心,日复一日,其实,林智信没有说出口的希望,他寻寻觅觅,痴痴等候,物色有缘人,为《迎妈祖》与《芬芳宝岛》寻找好归宿。
已故导演齐柏林冒险以高空,拍摄影像,「看见台湾」;86高龄艺术家林智信,以彩笔印刻,接龙台湾,《芬芳宝岛》成为美丽台湾的缩影,主体意识的汇集,更是对台湾美好过去的礼赞、回眸与借古喻今,找回爱土地、挺台湾的真正力量。
此时此刻林智信有着与时间赛跑的急迫感,为画作「托孤」的心情,希望也被感受到,付诸行动,一圆耄耋艺术家真诚又卑微的衷心想望!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