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一流营建团队为江贤二圆梦

简秀枝》一流营建团队为江贤二圆梦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这是艺术家江贤二艺术人生的超级大梦,我们一起帮他圆梦而已!」、「有如明星秀后面的掌镜人,我们没有期待自己入镜,只是认真地希望,把镜中的主角,拍得精准美丽,让他光鲜亮丽,成为喝采焦点,甚至在永续的铺陈下,成为不朽艺术!」

镜中的主角是江贤二(1942-),而背后的掌镜人,正是知名旅德建筑师林友寒(Michael Lin ,1967-),以及台湾清水建筑工坊董事长廖明彬(1956-)。

他们为了台东金樽的「江贤二艺术园区」已经投入3年多时间,台北台东、台中台东,一两个星期就长途跋涉到台南,开会讨论看工地,完全不觉得辛苦与疲惫,因为他们陪伴的是执画笔超过半世纪的江贤二,陪他落实酝酿思考大半生的艺术园区之梦。

今年80岁(1942-)创作的作品无数,他早就驾轻就熟,有如行云流水般,完全不需假手他人。但这次不一样,他不只是创作,而是在圆梦,把大半生的努力作整结,成为一件大作品,然后把作品完整呈现给社会,作为台东在地资产,生命有限而艺术无穷,这个园区,将进入大家的记忆中,跟着东台湾的日落月升、潮起潮落,成为永恒。

带着对艺术家江贤二的肯定与崇敬之心,他们仆仆风尘、完全不计较成本、不在乎甲乙方位阶,更没有怨言,参与该艺术大作的打造,而且强调,「与有荣焉」。

廖明彬直呼江贤二是「老顽童」,意思是生龙活虎,创意无限,不知自己已经80岁了。比起严长寿形容江贤二是「苦行僧」,多了一分调皮、活泼,忘我。

是的,即将于24日,在台东美术馆举行艺术展覧开幕典礼,这个展览,距离2020年3月北美馆的大型回顾展,相距才2年半,而且这回掷地有声的大作不少,说他宝刀未老,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旺盛企图心与创意。

这缘份怎么开始!?原来廖明彬很早就认识江贤二,两人一见如故 ,2004年江贤二把工作室迁到台北关渡,廖明彬常去串门子,虽然廖明彬谦称没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但他非常会看江贤二的作品,也非常喜欢他画中的意境,因此常促膝谈艺术、啖美食。后来江贤二换工作室又要搬家,廖明彬去帮忙搬画,完全忘记他是红遍半边天的台湾清水模营造教父。

江贤二看上台东金樽的好山好水,尤其着迷于那一片深邃海岸,有了长住的打算。廖明彬经常忙里偷闲到台东探班,江贤二总是热情接待,一起到成功吃旗鱼沙西米、欣赏海边夕落。

江贤二打造艺术园区的梦想,其来有自,随着落脚台东,逐渐了解周边环境,也顺利结合当地资源,眼看着时机越来越成熟,廖明彬成为打造硬体建筑的最高顾问,多番彻夜长谈之后,雏形浮现,并定调为素朴低调艺术园区,而廖明彬最擅长的清水模,派上用场。

建筑师呢!?江贤二点名要廖明彬的推荐。因为江贤二是艺术家,本身懂室内设计,早年也曾想过,他如果不当艺术家,可能去当建筑师。廖明彬知道江贤二艺术品味,非等贤之辈,虽然他手上有多位长期合作的建筑师伙伴,但他在仔细推敲比较之后,最后认为经常涉猎艺术,本身也喜欢收藏的旅德建筑师林友寒,最为适合。

于是安排林友寒到台东行脚,林友寒真的带着渡假的心情,跟随廖明彬去了台东金樽,与江贤二会面,也参观江贤二画室,当初他完全没有要去作接案的准备。

说来奇怪,相差25岁的林友寒与江贤二,一见如故,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林友寒是台北市人,东海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搭上那些年的哈佛热,进了哈佛建筑系,顺利取得哈佛文凭后,落脚在德国明斯特(Munster ),结婚生子,并在当地成立三位合伙人的「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建筑师事务所。

由于林友寒年迈父母,都在台湾,身为独子的他,德国台湾两边跑,也两地接案,廿几年执业下来,佳评如潮,成就许多亮眼建筑案例,也获奖无数。

林友寒一直很仰慕江贤二的艺术风采,尤其 《百年庙》系列,作品中神圣的宗教氛围,让他感动不已,打造多座教堂建筑的林友寒,不必言说的心灵契合,江贤二开个头,林友寒心领神会,马上可以接续下文。很快他点头表示欢迎,邀请林友寒参与团队,挑上规划设计大梁。

林友寒知肚明,他非常尊重江贤二,他认为建筑师的角色,在该园区仅仅是转译者角色而已。如何把江贤二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建筑作品,并且让它真正可以被盖出来。

的确,江贤二对于空间,他自有一套见解,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打造园区为大型艺术作品,概念始终如一,而江贤二大半生,云游四海过,光在纽约就住了卅多年,巴黎来来回回,也停留过好几年,见多识广,知道私人美术馆大概是怎样一回事。

江贤二文青味道很强,从年轻到老,点点愁的味道,始终没变,有许多割舍不掉的回忆,在艺术园区的打造上,他会希望加注过去经验,例如,巴黎那一个斜窗,可以导入阳光,形塑唯美;纽约那一个工作室动线特别好,接待艺术饕客最为适合,林友寒非常能理解江贤二的心情,也回头倾听江贤二的艺术建筑观。

为了规划作业,他们定期开会,林友寒和廖明彬非常「享受」每周(或半个月)的工程会议,在他们眼中,犹如艺术美学的分享会,因为讨论会,往往成为充电会,尤其当有意见分歧时,双方会有不同意见的陈述,最后都成为新的可能性,非常受益,他们越来越乐于在不同视角下,激发多元可能性,所以,会议开得很用力,他们随时准备接应新状况,更乐在其中,「好像还可以更好」、「一定要更好」,成为最大公约数,所有的计划修正或变更,从来没有为了讨好那一个人而妥协,也不曾开口讨论省钱的替代方案,大家有志一同,追问的还是,「怎么做会更好」。

林友寒说,他没有去过问钱不钱的问题,廖明彬也说,他的能力有局限,但是只要能做的,该做的,或者可以做的更好的,他不会拒绝。江贤二的作品,本身就具备空间性,在思考园区设计,其实,不需要太多外来美学意见,来设计他的建筑。

当林友寒第一次拜访江贤二,就在他工作室外,看到他的钢雕艺术品,印象深刻,林友寒直觉,未来的江贤二艺术园区的建筑,就该长成那样,只是把眼前的雕塑品放大与转译,就是最具备江贤二风格的设计。

林友寒认为,把「台湾最后一块净土」美喻的台东,自然生态与环境丰富多采,只要带进江贤二的作品精神,并借用雕塑作品造型,建构成为文化公共艺术平台,就是最恰得其分的展现。

在该前提下,建筑师与营造厂团队合作的组成,不是以代表乙方的建筑师,输出设计图,说服甲方的业主,反而是以创意沟通为主的文化平台,这个创意,完完全全聚焦在江贤二身上。

这样的甲方与乙方,在营建界少见,公益平台董事长严长寿也透露,江贤二追求完美的个性,合作过程,不断修修改改,越做越多,干脆开放合约,让营造厂以做多少算多少计划,果然,廖明彬对江贤二打造梦想的认同,只以材料费,加少少一点利润,完全带着成全的心情,力挺到底,他们做得很开心,一、两个礼拜,就跑去一趟工地,每趟至少待2天。不管从台中到台东,或者台北到台东,都是遥远路程,但他们不以为苦,3年多以来,关系密切、合作愉快。

林友寒深知该园区不只对江贤二重要,对台东同样,举足轻重,因此在设计上,提出两项思考:

一、忠于江贤二雕塑作品的造型与精神。

二、尊重台东的环境与在地特色。

林友寒解释,该园区建设体量,以江贤二的雕塑作品为基础,耐候钢,加上清水模混凝土墙构成,展现最自然、素朴的容颜,和周遭的绿野山丘、无垠碧波相辉映。

园区设计的概念,在台东滨海的自然环境中,构筑一座完全尊重当地生态、纹理与天然资源的建筑。该建筑是依着海岸山脉的坡度,面对太平洋,似聚落般线性分散。

建筑量体,散落于山腰,犹如石块聚落。其中几何形状,回应了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变化,状似崎岖险阻,但收奇特珍稀之美。

故意窄化的园区入口,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免于西南强风侵袭,把建筑物向后移动,是为了让山丘保护建筑,在设计上求更高、求更流线,是为了符合空气动力学,让风流顺畅,同时让开口缩小,有助于保护内部空间,免受太阳辐射,同时整体光线,来自顶光,展现江贤二画作中的神圣性。

根据林友寒的说法,该艺术园区以聚落方式安排,依使用的公共及私密性,分成三组群体:

一、接待中心与美术馆

位于比较接近海边入口。以江贤二的作品,作为建筑的外型,非人工几何的量体,像自然座落在山上的大石,靠在山上。如传统石板屋一般,以顺风、下凹上尖,及厚重的底盘方式,面对多风灾与地震,严峻的自然环境。

外观以锈蚀的耐候钢,以及清水混凝土墙为主,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作最自然、没有装饰的连结,呼应江贤二部分作品的色调与心态。由于江贤二有些作品,非具象,却又十分写实,在神秘中,藏着对人性的安慰、对永恒的追寻,看似虚无飘渺,带着距离,又有身在其中的奥妙。

该作品,似若缪思女神,开启了灵感之门。而写实部分,以现代抽象的画风,传达在地灵性。

林友寒说,该空间美术馆的收藏,以江贤二在巴黎圣母院的画作为主。该批作品,描写的是神圣,空间呈现极高的仪式性,因此在设计上,让作品回到一个类似教堂的空间。

林友寒为此打造了一座冥想空间,可赏画,可沈淀静思。16米高的天光,倾泄而下,光线深刻的,仪式性的,渐渐向下,最后消失在厚墙中。

原本林友寒以纯白色打造该空间,独排众议的江贤二,还是选择灰黒色,果然独具慧眼与特色,作品可以在微暗的神性空间中呈现,黑里透光,若隐若现,展现他们最真切的张力。

该空间成为整个园区精神性最强,小而美、小而精,小而脱俗,神来之笔,令人拍案称奇。

二、艺术家驻村。

选择地势较高,面对太平洋,则提供给艺术家驻村的静心与创作地点,总共规划7间工作室。该建筑,隐身在巨大层叠的木构斜屋顶下,借用当地传统建筑的智慧,构筑一个通风采光面海,可以让艺术家静心创作的共享空间。

未来将邀请国际重要艺术家,给予免费驻村,让他们入境随俗,融入台东独特的风土民情,近距离观察、参与原住民生活,与在地艺术家交流。希望他们发现台东的深沈之美,再把珍贵元素,融入他们各自的创作之中,或者成为一种感动,让他们带回各自国家,广作宣扬,让台湾的美好,真正被看见、也被传颂。

三、江贤二个人画室。

江贤二工作室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江贤二作画的需求。目前画室有两座,一座是原来画室拆掉重建的,把原本很随意搭建的铁皮屋,简陋浪板,换成钛锌板,除了一牢永逸,收其牢固性与安全性,同时,可以让内部光源更清晰,一新耳目。

林友寒对于江贤二价值连城的作品,珍惜有加,他认为放在简陋旧画室,很不妥当,因此力主要打掉旧画室重建新的,起初节省成性的江贤二,有些不舍,嘀咕了一下,最后才接受大家的意见。

江贤二有他作画的习性与僻好,喜欢充裕北光、没有柱子、大跨距的画室,林友寒逐一满足他。

总之,林友寒展现最大的体谅,完全站在江贤二的立场作考量,例如,三面白色的高墙,就是为了让江贤二继续画大作品。最大的作画空间,反梁的结构,让室内的空间,更加宽广纯粹,让江贤二可以安心躲在大画室,圆大艺术家的瑰丽梦想。

该画室也会收藏江贤二的作品,尤其屋顶,将是江贤二未来雕塑作品的收藏、展示的平台所在,伫足其间,远眺海潮,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由于江贤二就住在工地旁,每天早晚都会去巡视工地,看工程进度,也捡拾工地废料,只要他看对眼的,就直接带回工作室,成为创作的基本材料。

年届八旬的江贤二,经历各种风浪过,培养出一双洞察人情义理的锐眼,外加满脑子追求极致的初心,他在东探西摸之余,总是会迸出他的新想法,那就意味的,旧的设计要修改,林友寒与廖明彬,从不加阻拦,把问题拉到会议上互相讨论,往往全盘接受江贤二意见,十分「纵容」他的异丰奇想,甚至期待他艺术创意下的推陈出新。

不间断的修修改改,紧盯工地,有时会把工作中的师傅,央托去搬运废料,不会觉得江贤二干扰了工程吗!?廖明彬笑笑说,如果对他创作有助益,我们高兴都来不及,而且与有荣焉。林友寒更说,如果有机会多跟着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一起工作,你不觉得赚很多吗!?

为什么提李希特,他是今年90岁的德国当代大师,因为林友寒非常崇拜李希特,也收藏了他一件真迹,爱不释手。在林友寒心中,江贤二就是「台湾的李希特」,永远活力充沛、创思泉涌,不断挑战新技法与新创意,令人赞叹。

早在2020年江贤二在美北馆举行回顾大展之前,林友寒的艺术园区建筑图已经画好,因为受到疫情延宕。

不过透过北美馆的大展,策展人王嘉骥,把江贤二大半生的创作理念,爬梳非常清楚,再加上更早吴景勋的传记书,写得生动传神,对江贤二来说,心头石块已然放下,尤其12万5千人的看展纪录,年轻族群透过手机,在他作品前大量拍照,接连在社群媒体上传播,展现隔代共鸣,江贤二突然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起来,他要用更多的新作,和年轻世代交流。

这样的自信,对于营建工程的进行,帮助很大,因为江贤二对于自己的梦想更清晰,希望透过园区的打造,吸引更多人来讨论他的艺术,这样的使命感强度,与日俱增,也跟时间赛跑。

面对偌大艺术园区,工作室与冥想室都已完成,可以用具体的成果,分享艺术饕客。而2024年4月,人生中最后一件扛鼎大作,就要完成。

他倒数着岁月,化整为零,从日出到日落,从滴水不漏的监工,到俯拾皆是的创意,与作品的出神入化,他更能够抓牢每一个乍现的灵光。

江贤二的认真,感动了现场的师傅,大家展现跟他一样的热情,全力以赴,尤其江贤二捡拾工地废料创作,也像变魔术,大家期待他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整个工地,仿佛成为露天的美学教室,师傅们帮忙搬运,清理或者协助顺手的折叠,大家不经意参与了江贤二的创作,共同享受梦想即将成真的临门一脚。

林友寒与廖明彬扮演明星背后的掌镜手,他们始终背着镁光灯,但是他们知道镜头前的江贤二,臻于化境,他们协助完成的「江贤二艺术园区」超级大作,已经在永续、不朽的路上,他们真的「与有荣焉」!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