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往事──中国民间社会的传承(上)
洪门属民间组织,为天地会分支。(本报资料照片)
电影经常以黑社会为主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教父》。(本报资料照片)
「江湖」这个词,最初源自于庄子──相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他这里的江湖,是相对于庙堂-朝廷来说的,泛指广大的民间。
《庄子秋水篇》中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意思就是说庄子悠闲垂钓时,楚王派大臣前往邀请他出山参与朝政,庄子说楚国某只神龟死了,楚王包裹珍藏在宗庙里。请问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后留骨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活着,哪怕在泥塘中摇头摆尾呢?大臣说那还是宁愿活着爬行也好。庄子说我就是那只宁愿生活在江湖泥沼中的土鳖。
这段寓言第一次表达了庄子对社会的分野──庙堂与江湖。江湖泥塘代表自由散漫,代表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地任性撒野。而一入侯门深似海,伴君如伴虎,所谓的庙堂之尊,意即被束缚在权力的牢笼中。
庄子提出这个概念以来,江湖就一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真正赋予「江湖」精神内涵的是墨子,墨子可谓江湖的始祖。如果说儒家的主要思想代表着为庙堂-朝廷出谋划策或者耿直建言,那么墨家思想则代表着江湖利害,代表着民间立场。墨子的主要思想,众所周知有这么几点:一个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强调──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恃强凌弱,不能因为富贵去侮辱贫穷,不能因为你狡诈就去欺负愚氓。
墨子的第二个思想是「兼爱」──意即没有差别等级的互相爱护,其实质和西方的博爱价值观没有什么区别。第三个是「非攻」,反对战争,尤其反对以大欺小的战争,这是对人类生命的最早尊重。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义」这个字从造字的初衷上来看,是指一个手执武器的人,头顶羊头。羊头是美与善的起点,还代表着献祭的崇高。武器暗示着力量和威仪──这就是义,是江湖精神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训诂学说「义者宜也」,意即凡是应该做而去做了的行为,哪怕为此牺牲,成为献祭,这就叫做真正的义气。如果说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道家的是「道」,那么墨家的就是「义」。从古至今的江湖社会,始终都是以「忠义」二字,作为他们第一守则。
形容墨子的一个重要的话是──「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就是披头散发,可以一切都不要,但是要有利于天下。他自己称自己是北方的「鄙人」,就是粗人。他有强烈的救世情怀,而且是中国民间社会最早形成社团并勇敢行动的始祖。他不仅是思想家,更是行动派。墨子和他的学生形成的社团,他们的头目叫「钜子」。他们除了练武功,还发明一些守城攻城的机械装置。他们这种早期的军事科技,据说还很先进,能够很有效地阻止敌方的进攻。因此墨家经常组织弟子帮弱小的国家守城。
有一次楚国攻打宋国的时候,墨子和他的学生去帮宋国守城,一战死了七十多个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是为了他们的这个价值观去殉葬。所以说自战国以来一直到汉初,墨家这一派是很繁荣茂盛的。所谓的朱家、郭解之流侠客,都是墨子的徒子徒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游侠精神,游侠之士都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人群。所以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除了为帝王作传以外,还专门写了《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而游侠刺客就是社会上荆轲、高渐离这样一些屠狗之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些重情重义、好打抱不平的勇士,是一诺千金生死相与的草莽英雄。关于他们的烈血传奇,只要去翻看一下史记,都会肃然起敬。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客是以自己的武力和勇敢去违抗统治者的一些禁令,因此在墨家组织中,有着朝廷无法染指的内部法纪,这也是历代秦制政府所无法容忍的。以侠义为精神追求的墨家流派,必然是统治者所欲除之而后快的「自组织」。所以到汉代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种专制思想的提出,这加剧了墨学的式微。
在当初战国时代,墨家是唯一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儒家为统治者服务,而墨家是为整个民间服务,所以说他们是一种分庭抗礼的状况。木心说「如果两千年来中国取墨子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赛先生和德先生不用外国进口,早就大量出口。墨子思想就是科学、民生、平等、博爱的先驱。」我也如此高看曾经的墨学。
整个中国社会,庙堂属于朝廷,属于帝王家,他们的传承依赖的是血统,维系着他们一朝一代的法统。一旦起义革命改朝换代,法统和血统都要为之一变。而江湖属于民间,用今天的话说叫「体制外」,实际上维系民间社会基本规则和秩序的是传统和道统。即便江山鼎革,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民间的四维八德这些基础架构,依旧不会彻底动摇。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庙堂和江湖就是两个世界,只是他这样还想做名臣良相的读书人,心中仍有两头兼顾的幻念。
狭义的江湖中人,指的是游侠之类以武犯禁者,像墨子他们那样形成社团去扶弱抗暴,他们只是民间的一种积极的行动者。广义的江湖还包括一种消极的对抗者,就是古代真正的隐士逸贤,不是那种期望走「终南捷径」,随时等待帝王征召的伪隐士。这一类高人,用今天的话说叫「非暴力不合作者」。一种是积极的干预,一种是消极的反抗,那么消极的反抗这一派,也可称为「不服从」的江湖。不管是惹是生非的游侠子弟,还是消极避世的僧道医卜,都是为庙堂所不喜欢的──你不为统治者服务效命,在古代叫「不事君王罪」。倘才子士人皆视名利如粪土,守节不出,则天下以谁为臣?这就是自古江湖社会的基本精神──我们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你庙堂来插手我们民间的事情。
我们经常戏称自己是走江湖的人,这个说法其实是宋朝元朝以来,禅宗的一个口头禅,叫「走江湖」。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在佛教里面发展的山头最多,影响也最大。从各种《传灯录》所载来看,禅宗的一些高僧大德,那时往往隐居在江西、湖南的深山中间。而当时各地那些修禅的僧众和书生,都要到江西湖南这些名山中去,拜访那些禅宗隐修的高僧大德。这些穿梭往来托钵行乞的和尚们,就称自己是走江湖的。乃至于后来各种贩夫走卒甚至游商乞丐,也都这样戏称自谓。
虽然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江湖社会一直受到打压,但是实际上这种江湖精神,一直在中国民间隐隐传承,从来没有真正断绝。到了明代,商业开始发达,史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人口增多,水陆交通也渐成气候,必然诞生更多游民坐商。坐商就是坐在本地开店铺的,行商就是跑单帮的,也包含现在搞物流货运的。商人和流动人口增加,朝廷那套袭古的建制,就跟不上管理,民间社会自组织必然开始发育。游民多了就有形成自己一个行帮的需求,各行各业各种行帮的诞生,也就是最初商会的概念。这种行帮,兼有一定秘密社会的特征。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些规矩和商业秘密,一些独特的报价还价方式,以及互相辨识身分的接头暗号。每个商人出远门,尤其在古代,希望得到沿途各地的朋友帮助,因此需要每个人加盟组织起来,才能获得安全感。比如石匠木匠,都算建造业,他们行帮都是敬奉的同一个始祖鲁班。他们要入门拜师收徒,或者竣工典礼之类,至今祭拜的老祖也还是鲁班。铁匠的始祖,竟然是老子李耳,剃头匠的始祖叫罗祖。
多数的行业都在历史中去找一个自己的始祖,然后大家讨论制定一些这个行业的基本规矩,基本纪律和规则。大家游走到各个地方拜码头的时候,都会行使自己那一套交接方式,这就是他们内部的暗语。直到今天中国还有这样的遗传,比如在武汉,卖鱼的河鲜行,他们都保持他们自己一套秘密暗语,一种报价方式。包括乞丐有「丐帮」,这并不是武侠小说凭空虚构出来的。
丐帮一直都存在,即便是当代社会,在乡间集市,依旧有那些打竹板唱着莲花落挨门乞讨的群体。乞丐也要分门派,敬拜春秋时范丹的叫范家门;敬拜宋仁宗的生母李后娘娘的,民间故事里说她沦落民间要饭,凄恻一生,这一支叫李家门;伍子胥为报家仇也曾沦为吹箫乞丐,这一支叫伍家门;弟子们都善于乐器,偶尔还出几个音乐家;相当于艺丐。还有什么高家门,索家门之类,各家都有各家的一些乞讨方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丐帮大会,实际上民间也有存在。我参加过几次云南的「花子会」,看到他们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四面八方突然涌来,形成几公里长的乞讨阵容,我还拍过几百张他们的照片。
广大民间的各种自发组织,最初是以商会行帮、同乡会或家族宗祠等形式存在。到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时候,这种民间组织也有一些开始向政治组织转变。比如明末遗臣郑成功,带兵撤退到台湾,打出了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由于他们效忠的朝廷事实上已经崩溃,失去了军饷后勤配给等,为了团结弟兄们仍然有组织地抵抗外族侵略,于是在台湾以军队官兵为主成立了天地会。
天地会为了向内地渗透,派了一批弟兄登陆潜入。其中一个叫洪英,是最有贡献的郑成功部将,他在内地慢慢发展出一大支派,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洪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