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微解封」!以二氧化碳浓度监控室内通风(廖合堂、吴章甫、陈佳堃)
●廖合堂/台湾大学公卫学院环境与职业健康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吴章甫/台湾大学公卫学院 环境与职业健康科学研究所教授●陈佳堃/台湾大学公卫学院 环境与职业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因应COVID-19本土疫情爆发,全台自5月19日起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级,迄今已逾一个多月,民众莫不引颈期盼降级解封的时间到来。渴望回复正常生活是人之常情,然而(微)解封之后最大的隐忧之一为室内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如餐厅等无法落实全程佩戴口罩的场所。
▲室内人彼此接近,戴口罩格外重要。(图/路透)
室内通风是重点
目前已知气胶传播是COVID-19重要传染途径,由于在封闭空间中气胶颗粒会在空气中持续累积,过去以阻绝飞沫为主的防疫措施如隔板等,效果有其限制,因此若政府开放室内用餐后,加强餐饮业室内通风更形重要。
针对防疫之通风规划需考量许多因素,一般需考量如空间大小、人数、通风设备、空气流动方向等,对此,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一份室内通风规划参考指引。
然而如多数指引,除提供SOP或操作原则,若有可量化指标则可进一步协助判断落实程度与通风成效。本文建议可搭配环境量测评估,而监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是一个合理可行方式。原因如下:
1. 台湾原本就订有室内空气品质标准,其中二氧化碳即为「…用来评量室内人员密度是否过高以及换气效率是否良好之重要指标」(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室内空气品质资讯网)
2. 市售之二氧化碳侦测器多为直读式仪器,操作简易并可显示即时浓度(在有正确校正前提下),有利业者自主管理。
▲室内空气品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图/记者蔡佩旻翻摄)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目前台湾參考大多數国家标准值订定二氧化碳标准为1000 ppm(八小时值),而香港之认证值为800 ppm(Excellent Class)与1000 ppm (Good Class)。
另一方面,也有科学文献提出应根据室内场所类型、活动性质以及室外二氧化碳浓度,决定最适当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限值,以达到防疫效果(Peng and Jimenez,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2021 8 (5), 392-397)。
台湾是否需要依防疫目的调整室内二氧化碳标准值或警戒浓度值,呼吁政府可召开专家会议研议,并提供量测方式、摆放位置与高度等资讯供相关业者参考。
虽然符合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标准不代表零感染风险,室内人员也不应就此低估风险,但超过标准是可作为警示依据,及早加强控管措施。
台湾身为地球村的一员,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时刻,仍应谨慎处之。期盼透过以上建议,让社会大众能配合指挥中心公告,逐步回复日常作息,又能维持防疫成效。
热门点阅》
► 李沃墙/大陆「滴滴出行」突遭审查 揭开美中数据安全冷战面纱
► 单骥/「反殖民主义」外加「一带一路」 中国如何重塑全球新秩序?
► 钟文荣/医疗口罩价格 是不是该「解锚」了?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