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无国界歧视的金融服务
台湾的新住民人数约为57万人,不仅代表了台湾多元文化社会的构成,也凸显出一个迫切的需求—如何透过普惠金融提升这些群体的生活品质,并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图/本报资料照片
每一段生活中的小经历,都可能带来不同的启发。笔者曾在美国以学生身分开设帐户,但因银行的风险控管要求,而收到解约通知;也曾在居家社区的按摩店中,目睹老板如何以友善态度接待外籍顾客。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案例,揭示了金融服务的两个重要面向:风险管理与客户服务。金融服务不能偏重于风险,也不能只关注服务,唯有两者兼顾,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待客的原则,创造让人温暖且可靠的金融体验。
█从风险出发-美国银行的解约通知
疫情前,我收到美国银行的通知,要求解约我早年开设的学生帐户。即使帐户没有任何异常交易,银行仍基于防制洗钱法规与风险控管考量,选择关闭帐户。当时,我感到不便与困惑,但仔细思考后,就可以理解银行的用意:他们希望降低不活跃帐户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风险,避免潜在的洗钱与诈骗问题。这个经历提醒我们,风险控管是金融机构稳定运行的基石。但在面对多元文化与身份背景的客户时,如何避免对特定群体的过度排除,是金融机构需要深思的课题。
记忆中某一天,我在居家附近的按摩店放松时,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女士进店询问服务。当时,我心想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可能会让她的需求被忽视,却见老板用台式英语微笑着说:「Welcome, we have female masters, Ok?(大意是:欢迎!我们可以安排女师傅为您服务,可以吗?)」随即,她被引导换鞋、更衣,准备享受按摩。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动:友善的服务不仅消除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也让每位顾客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这不正是金融服务也应追求的精神吗?
█精准服务+风险把关-全方位金融新体验
首先,银行可在健全风险控管的基础上,透过科技与数据分析,设计针对新住民的精准风险评估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排除性措施。针对薪资汇款或生活支出的标准化交易,可设立较低的风险门槛,避免过度限制;同时,利用AI技术与大数据动态监控交易行为,仅针对异常交易发出警示,提升交易安全性与便利性。第二,在降低风险门槛的基础上,银行应简化新住民的开户与产品申请流程,例如接受居留证或工作许可证作为主要身份证明,减少文件负担。此外,可针对需求推出专属产品,如小额存款帐户或简易理财型保险,助力其在台湾扎根发展。
第三,银行可针对新住民推出母语化的金融教育内容,例如防诈骗指南与数位银行操作教学,帮助其熟悉台湾的金融体系。同时,通过培训员工,让银行具备文化敏感性,能更好地理解新住民的需求,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进一步增强信任感。最后,银行可积极与新住民母国的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跨境信用记录共享机制,帮助银行更有效评估新住民的各项风险,降低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让新住民在台湾更好地融入经济体系。
█金融服务包容应不分本外籍
根据内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统计,台湾的新住民人数约为57万人,接近原住民人口的6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比例将近2.5%。此外,2024年第一季的数据显示,在台移工总数已达76.3万人,其中印尼劳工约28万人、越南劳工26万人,家庭看护工则有21.7万人。这些数字背后,不仅代表了台湾多元文化社会的构成,也凸显出一个迫切的需求-如何透过普惠金融提升这些群体的生活品质,并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首先是金融包容促进社会融合:新住民已是台湾社会的重要一环,透过普惠金融,银行可以为新住民提供便利的基础金融服务,如存款帐户、理财储蓄保险及低费率的汇款方案(如第三方支付)。这些服务能帮助新住民更快融入台湾的经济生活,也能减少他们对非正式金融管道(如地下汇款、境外保险)的依赖,降低财务风险。
再者是提升生活稳定性与经济参与:新住民多数家庭需要汇款至母国支持亲属,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低成本、安全的跨境汇款服务,减少汇款成本,增加收入实际使用效益。此外,针对已取得身份证的新住民家庭,银行甚至也可以提供房贷、教育基金等金融支持,让他们更稳定地在台湾生活与发展。
移工群体是台湾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制造业与家庭看护领域。尽管移工收入相对有限但却十分稳定,普惠金融应针对其需求提供专属服务。同时,移工在台湾常面临语言与文化隔阂,对台湾金融系统缺乏了解,容易成为诈骗目标。银行也可透过多语言金融教育,例如防诈骗宣导、汇款教学与储蓄规划,帮助移工更有效地管理资金,避免因资讯不对称而受损。
台湾的新住民与移工群体每年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基层劳动力供给到家庭照护的支援,对台湾GDP的贡献不容忽视。普惠金融不仅能提升这些群体的生产力,也能让资金更高效地流动,进一步促进经济成长。当金融服务让这些群体感受到被尊重与支持时,他们的融入感与对社会的认同感会更强,从而形成更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