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台南企业 一堂十五亿的品牌课

文/今周刊 邓宁

台湾纺织厂商大多都有品牌梦,但也一个接一个败下阵去;最早带着自有品牌前进中国台南企业,曾经辉煌,但也在三年内赔掉十五亿元,仍不改其志卷土重来,这堂品牌课,值得产业借镜

二○一一年,是老牌成衣大厂台南企业走过半世纪,成立五十周年的重要年分;在这年的九月初秋,台南企业带着在中国发迹男装品牌TONY WEAR与女装品牌EMELY回台,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区举行盛大的秋冬服装发表会。

发表会后一个月,台南企业为了自有品牌服饰而成立的控股公司「台南企业(开曼)」股票正式挂牌上市(之后更名为F-台南),董事长杨青峰当时仍然看好自有品牌前景,宣示一一年底前,旗下品牌将扩张至近千店规模,全面进入中国二、三线城市,他说:「一家做代工、一家做品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随着品牌拓点计划持续进行,开曼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会逐步减小。」

不敌平价时尚 中国滑铁卢

不只杨青峰,当年所有在场众人可能都没料到,F-台南这个小老弟当时已在山顶,接下来就是一连串艰辛的下坡路,从一二年到一四年,F-台南不仅惨赔十五亿元,也拖累持股五二%的老大哥台南企业上山脚步;当成衣同业的业绩与股价都一飞冲天时,台南企业却黯然吞下品牌在中国经营不善的苦果,获利一直落居末尾

终于,董事会在去年做出决定,将亏损最严重的TONY WEAR止血,不再生产新品,仅出清存货,同时大幅关闭没有效益店面,从最高峰将近八百店家砍到只剩八家,台南企业总经理杨富琴斩钉截铁地说:「F-台南今年还是会亏,但亏损可较去年减少一半。我们没有放弃品牌这条路,只是换个方式走。」

事实上,自有品牌的衰疲从○八年起即已显现迹象,F-台南在○八年至一○年的营收并无特别成长,三年皆维持在二十二亿元左右,获利却呈逐年衰退,从二.三亿元滑落至一.三七亿元,但「金融风暴」成了最大的障眼法,经营团队将业绩衰退归因于金融风暴,而未注意到中国服饰品牌环境正在经历本质上的转变,才会选择继续加码投资。

杨富琴感叹,TONY WEAR一九九三年即已进入中国,也成功抢占九○年代的滩头堡,「当时竞争者不多,我们定位中高档次,其实在那个时空背景里很受欢迎,也实现台南企业一直以来想走入品牌的梦想。」

转变只在一夕之间,好不容易打出知名度,最风光时,品牌名都得绣在西装袖口外侧,让消费者可以炫耀,每年也能稳稳赚进一.五亿至二亿元获利,但随着ZARA、H&M、UNIQLO等平价时尚品牌坐大,本土品牌的优势瞬间消失。

杨富琴说:「外国品牌挟着全球的资源进入,台商的资源相对薄弱许多,我们早年切入的时机点很好,但后来迎战全面竞争,感受不只是辛苦两个字而已。」

纺拓会秘书长黄伟基话说得直接:「九○年代的成功,不代表二十一世纪也会成功。」他指出,在中国经营品牌需要雄厚资金实力,以及快速的后勤补给阵线,「中国的幅员和台湾不一样,台南企业当时采用全大陆作战策略,开一个店长会议,要动用卫星通信;如果口袋深度不够,为什么不改打游击战呢?」

黄伟基观察,九○年代中国社会普遍尚未建立「品牌」的概念,台南企业早期切入的时机点没错,也是相当勇敢愿意跨出第一步的台商,但时过境迁,当欧、美、日、韩品牌纷纷登陆,要不就得学NIKE,一年砸二亿美元以上的行销资金;要不就是缩短战线,先顾好一个区块,再思考全面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964期)。本文相关》自有品牌如何切入美国市场?你可能也会感兴趣》四十五岁把人生赌在汉堡上-日本麦当劳创始人 67岁老店变潮 打造爱情锁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