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社會期待的判決?日本高官殺子案,熊澤家的父子悲劇

今年6月震惊日本社会的前政府高官杀死亲生儿子事件,凶手熊泽英昭在12月16日法院裁定判处6年徒刑。法官虽然酌情考量了这起人伦悲剧的无奈动机,但之中仍有「杀意强烈」的疑义。 图/美联社

【2019. 12. 17 日本】

社会期待的判决?日本高官杀子案,熊泽家的父子悲剧

「希望爸爸能再多理解我一点。」今年6月震惊日本社会的前政府高官杀死亲生儿子事件,凶手熊泽英昭在12月16日法院裁定判处6年徒刑。法官虽然酌情考量了这起人伦悲剧的无奈动机,但之中仍有「杀意强烈」的疑义。讽刺的是,在舆论极为同情熊泽痛下杀手的同时,对于被害的中年茧居族熊泽英一郎,却认为「死有余辜」、「废物被杀刚好」。当所有媒体都聚焦在判决结果「符不符合社会期待」,中年茧居族和其家属的困境,却仍在社会的边缘徘徊。

▌延伸阅读:〈新闻散播的恐怖标签:日本高官杀子悲剧下的「中年茧居族」〉

▌延伸阅读:〈新闻散播的恐怖标签:日本高官杀子悲剧下的「中年茧居族」〉

事件发生在今年6月1日,日本前农林水产省事务官熊泽英昭,持刀杀死了同居的44岁长子熊泽英一郎。由于英昭的政坛背景、加上被杀的英一郎是网路游戏小有名气的玩家,整起事件围绕在「高官杀人」、「中年茧居族」等各种标签中,引起社会议论纷纷。

现年76岁的熊泽英昭,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曾任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和日本驻捷克大使。 图/NNN

英昭事后自首投案,杀人动机随着调查逐渐明朗。根据英昭的说法,儿子英一郎长年来的变成只打电动的茧居族(ひきこもり),还多次恶言相向、动手殴打父母,最后因为害怕英一郎真的狠心出手、甚至杀害周遭路人,才在恐惧之中拿刀杀死儿子。

老父亲痛下杀手的说词,得到不少舆论的支持。许多人同情英昭的处境,连带着日本社会高达61万人的中年茧居族问题,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加上熊泽的妻子罹患忧郁症、女儿也在案发的数年前,因为英一郎的各种压力因素而自杀身亡——熊泽家的悲剧,顿时成为媒体和舆论里某种日本残忍实态的家庭缩影;因此不少民众替熊泽老父亲抱屈、希望法官能酌情减刑。

16日东京地方法院的判决出炉,判处熊泽英昭6年徒刑。法官强调,虽然斟酌了案件背后的家庭因素,但熊泽英昭的说词也不是没有问题。根据检调的调查,熊泽杀人的过程并非是受到儿子出手攻击,而是父亲拿刀单方面的砍杀儿子,而且伤口又多又深,因而判断「怀有强烈的杀意」。

15年英一郎被诊断出亚斯伯格症,身心状况仍未有所好转,几度因压力过大引发身体不适而送医,到今年5月25日英昭把英一郎带回老家,父母与儿子三人共住。 图/《TBS》

父亲英昭的杀意如何形成?原先英一郎1993年就读大学后就开始独居生活,期间偶有父母探望和生活照应、甚至帮忙找工作,但各方面都不顺遂称心;2005年英昭出任驻捷克大使,直到08年回国的期间,英一郎已演变成茧居族状态。15年英一郎被诊断出亚斯伯格症,身心状况仍未有所好转,几度因压力过大引发身体不适而送医,到今年5月25日英昭把英一郎带回老家,父母与儿子三人共住。

「爸爸真好啊,东大毕业呢,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比起来我的人生又算什么呢?」同住后翌日,英一郎就出现身心不适的埋怨。

后来英昭因为随口念了英一郎「要自己清理垃圾」,从小事激化成口角,英一郎脱口说出「要杀了你!」,牵动英昭夫妇长年来的家庭暴力恐惧,6月1日就发生了杀害事件。

法官认为,纵使英昭的处境令人同情,但同居后应该还有机会寻求社福单位或警察的协助,「杀人并非解决的唯一办法」。图为熊泽英昭于法庭审判时的素描画像。 图/《NHK》

法官认为,纵使英昭的处境令人同情,但同居后应该还有机会寻求社福单位或警察的协助,「杀人并非解决的唯一办法」;不过同时考量到过去多年以来,英昭有定期向主治医师回报英一郎的状况,也会拿药给英一郎、顺便帮忙清理环境,「有尝试保持适度距离、建立安定的关系」,不能否认熊泽家做出的努力,将这个背景因素纳入裁判考量而不予以重刑。原先检调求处8年,法官最后裁定6年,宣判的当下,熊泽英昭没有任何表情,并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虽然舆论站在英昭立场的较多,但这是否能够合理化杀人行为?学生时代开始被霸凌、后来又被妖魔化「中年茧居族」标签的英一郎身上,是否有被人忽视的需求?

英一郎口中说的「做什么都很自由」的父亲,官途也不是没有争议。

英一郎口中说的「做什么都很自由」的父亲,官途也不是没有争议。八卦杂志从案发以来也不断去挖熊泽家的背景,还有媒体估算熊泽退休时领有高达8,700万日币(约新台币2,552万)退休金、还拥有可观的住宅不动产,才又被人说熊泽英昭本身就是「上级国民」。 图/周刊文春

熊泽英昭2001年就任农林水产省的事务次官后,因为当时日本狂牛症问题(BSE)的处置失当、引起社会舆论反弹,隔年以人事变动的理由退任。虽然当时熊泽与同僚引起若干争议,不过这件事看在儿子英一郎的眼中却是另一回事:

「爸爸虽然受到许多批判,但他是引领解决BSE问题的厉害人物。」根据英一郎朋友的证词,英一郎曾向友人这样描述,对自己的父亲其实带有尊敬与自豪。这也可能扭曲形成了后来英一郎在网路上,时常吹嘘「爸爸是大人物」的表征行为。

「希望我所尊敬的父亲,能够多理解我一点...」英一郎的与友人的讯息里写道。

《朝日新闻》访问教育相关专家的意见认为,从英一郎的状况、和亲子互动的过程推测,英一郎可能心理很需要双亲的认同。无奈的是,家庭相处的现实,却让所有成员藏在心中的盼望落空——母亲曾说「生出亚斯伯格症的你,真的很对不起」,父亲抱怨求职失败的儿子「要是更有才能就好了」——诸如此类否定英一郎的话语,日常累积下来终于溃堤,回老家与父母同居翌日,英一郎趴在桌前哭嚎:

「我的人生到底算什么?」

教育相关专家的意见认为,从英一郎的状况、和亲子互动的过程推测,英一郎可能心理很需要双亲的认同。无奈的是,家庭相处的现实,却让所有成员藏在心中的盼望落空。 图/《NHK》

在宣判结果的前后,也有社群舆论指出了媒体报导的困惑,「新闻对这位『上级国民』的各种拥护报导,看了实在很令人不快。」还有反对熊泽英昭的意见认为,「这就是原恶德官僚和他傲慢儿子的事件,到底有什么好同情?」

虽然意见纷陈,但该如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在茧居族这个表征行为的背后,有哪些需要社会资源介入支援的地方,可能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这个世界上有类似问题的家庭还有很多。但愿能够建立起能够彼此能够轻松坦诚咨询的社会。」参与熊泽案审理的裁判员之一,向《朝日新闻》表示,无论是家庭内的沟通、或是能够勇于向外求援,或许是能减少类似事件的方法。

「感谢妳迄今为止的尽心尽力,」检调搜查时,在英昭的寝室找到一封案件发生前,他写给妻子的信。「真的很感谢。我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我想找个葬身之地,找到的话就把我的骨灰洒了吧。英一郎的骨灰也是。」审判之后,英昭坦承罪行表示,「为自己的儿子能在死后世界过得安稳而祈祷,」

「祈祷、赎罪是我的职责。」

「感谢妳迄今为止的尽心尽力,」检调搜查时,在英昭的寝室找到一封案件发生前,他写给妻子的信。「真的很感谢。我想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我想找个葬身之地,找到的话就把我的骨灰洒了吧。英一郎的骨灰也是。」 图/《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