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赢的策略 工程师优秀敬业
台湾经济四百年(春山出版)
张忠谋在美国工作多年之后决定前来台湾发展,的确事先没有人预料得到。如果张忠谋在1984年没有从通用器材公司离职,他应该不会到台湾来,1987年也不会有台积公司的出现。如果他不到台湾来,他仍可能会开创一家晶圆代工厂,但地点或许会在美国。
张忠谋大半辈子都在美国工作,他为何决定前来台湾发展?李国鼎的回忆录里说,他的主要贡献是延揽张忠谋返国。张忠谋自己则说,李国鼎是他离开美国前来台湾发展的重要人物,不过在他考虑来台湾时,李国鼎的身份是行政院应用科技研究小组召集人,「但不是行政院长」。张忠谋的意思可能是,有权力决定工研院院长人选的人并不是李国鼎,而是行政院长。
当年的行政院长是俞国华,他对张忠谋说,要借重他的能力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转移为对台湾工业的经济利益。俞国华的话打动张忠谋,因为把研究发展的成果转变成经济利益,是他一辈子的志向。
在另一篇访问稿里,张忠谋说,孙运璇与李国鼎在1982年曾力邀张忠谋回国,但他因为个人财务规画的考虑而回拒。个人财务规划是指德州仪器公司给予张忠谋的认股选择权(stock options),这项选择权按规定是要几年后才生效。李国鼎写了一封信骂张忠谋:「看了你的信,我是非常的失望,想不到我们善意的提供你职务,你还不考虑!」
事隔多年之后,张忠谋仍清楚记得信中的内容,但他并不怪李国鼎当时会有那样的反应,「因为直到今天,台湾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认股选择权。」
到了1985年,张忠谋财务规画问题已解决,加上当时工研院董事长徐贤修再度找他,因此他决定前来台湾发展。许多因素促成张忠谋意外的旅程,也意外地改变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之路。
回到晶圆代工。张忠谋本人一开始对于台积公司能否成功,并无把握。台积公司的第3任总经理布鲁克斯在2000年受访时说,晶圆代工的业务在1995到1996年起飞,「张忠谋与其他人同感惊讶」。相对的,布鲁克斯在1991年上任时,对于晶圆代工模式的潜力则远比张忠谋乐观。访问者问了他一个问题,欧洲国家从1950年代就想要发展IC产业,但未成功,「台湾到底有何不同?」
布鲁克斯说,台湾人的特性是同质性高(It is a homogeneous, very…),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如果有人在团队中不尽责(pull their weight),其他人会给他压力。他认为西方人没有这种精神。另外,他认为台湾人不仅聪明,有能力解决问题,而且薪水比其他国家低。他的观察与1960年代中期,外资电子厂商的经理人对于生产线女工的看法不谋而合。
张忠谋本人在2021年的一场演讲中,提到台湾在晶圆制造的优势之一是:「大量优秀敬业的工程师、技工、作业员。」他在早年接受访问时也说,亚洲的工程师比较按步就班,更认真,更有条理秩序。
但是,仍有一个问题尚待回答:台积公司为何能从技术落后,变成领先?(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