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而美”的特色小镇如何“穿新鞋走新路”
新华社成都12月11日电(记者李力可)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近日出台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若干意见,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防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都江堰岷江水孕育了这里千年的农耕文明。与大城市的华灯璀璨不同,成都平原村镇星罗棋布,是城与乡的诗意联结。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成都到2020年将重点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以特色镇为主形态促进城乡融合。
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地处成都市近郊,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川西古镇。近年来,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三道堰成了成都甚至许多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出了三道堰镇和青杠树村两个AAAA级景区。去年,三道堰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
今年8月,三道堰镇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但已经在这里做了6年镇党委书记的张怀东却开始思考:特色小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态?“一些一提起来大家都知道的全国知名小镇,虽然他们都很发达,却太喧嚣,少了小镇该有的宁静。”
青杠树村在2011年还是全区最穷的小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配套,如今这里几乎家家有产业,人均年收入2.45万元,还被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我们经常举办菜花节、露营节、乡村音乐节,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很多人都会来村里休闲放松。”村主任钟家旭说。
村民赵良松投资13万元把自家一楼改造成了农家乐,与妻子两人经营。游客络绎不绝,夫妻俩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但说起扩大经营规模,赵良松却并没有这个打算。“就现在我们都忙不过来了呢。”
张怀东告诉记者,村民们并非不想挣更多的钱,而是从单纯追求“获得感”转变到了追求“幸福感”和“责任感”。“村里家家都富起来了,但我认为真的富裕是要带动整个片区的群众一起致富,而不是过度开发一个村的资源。”他说。
“特色小镇,特就特在 小而美 上。从三道堰镇是成都市水源保护地的实际来看,这里并不适合高强度的开发,否则就成了 城 而非 镇 。”张怀东认为,特色小镇建设要从供给侧发力,不能走上“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的道路,“大产业对人的集聚效应太强,容易造成村落的空心化,这就背离特色小镇建设的初心了。”
他回忆到,自己曾到一个乡镇考察,当地引进了一个大型水上游乐项目。项目的引进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给当地群众造成的苦恼比带来的收入更多。“人多了,但乡镇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各项配套跟不上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自然就没有幸福感。”
“现在我们已经在做旅客的疏导,将过剩的客流分流到镇上的其他地方,缓解热门景区的承载压力。”张怀东介绍,三道堰镇正将下辖五村进行连片打造,细分每村发展主题。未来,这里将通过三道堰带动,形成功能区抱团发展,让特色小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原标题:看“小而美”的特色小镇如何“穿新鞋走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