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與鄰里長們1m的美學距離
绿色生态城市之营造正是城市美学之活泉。图/郭琼莹摄
郭琼莹
笔者非政治人物,亦不谙政治艺术与语言,但经常有机会参与不同层级之公听会与说明会,会后总觉得与第一线民意隔了一层看似很近但却很远的价值差异。近月受台北市府之邀,参与「城市美学」研习讲座,顿时开启了与邻里长们对话的全新挑战与体验。
蒋市长抛开过去由上而下之政令宣传策略,及所谓「专案办公室」之行政运作模式,尝试在制式化政策宣导过程中融入「城市美学」的课程。「美学」从来不是政策宣导之必要,尽管大家都认同其重要性,却有别于对生命、财产、安全等攸关民生议题那般受青睐。
大至公共运输,小至街角铺面、人孔盖,均得以为城市美质加分。图/郭琼莹摄
挑战此不可能的任务,自行开创了一套方法—用心把被分派的区一一踏遍,多次深入大街小巷,了解其问题;不同区有不同的「城市美学」框架,但必须找出与其生活切身相关之议题与案例。名嘴可以对上千人演讲,对笔者而言,平时上课学生只有数十人,要面对数百人讲理论与严肃的科学、哲学、美学与都市发展议题,确为高难度。
都市绿肺、空中绿廊、优雅夜景与街角人本空间支撑了宜居城市之骨干。图/郭琼莹
「美」与「不美」不在外表、不在硬体、不在加法,而对在人与地的关怀,对基层人员福祉的关注,及许多不被大政策重视的环境角落议题与生活素质之再发现。
里长的爱心得以花开社区街角,加上定期之花展与清爽的生态公厕...均是城市美学的重要元素。图/郭琼莹摄
甫完成任务,十场连续交流,让我切身体会没有做不到的事。当「美感」可以是每一个人的自我身心陶冶并完善呈现时,它得以由内心浸润到刚硬的市政、国政建设中,可以柔化、感化成一种国民的美丽品格与国家的美力自明性。
当台前到台下一公尺之距离逐渐缩短时,特别感谢台北市府赋予的任务挑战。(作者为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