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应防堵动物走私 医师叹:家猫家犬受无妄之灾

文/江明宪医师狂犬病,这个对许多人都相当陌生的疾病,在这波大肆渲染下,突然间变成了像流感一样,成了人人闻之色变的传染性疾病。弄得人心惶惶,惟恐「避犬」为之不及。今晨刚走出停车场,就见听一对妈妈正送女儿上学的母女之间对话「前面有只狗,绕远一点!」我本能地看着那只趴睡在人行道上的哈士奇,再瞄一眼那个约莫只有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女生惊恐的眼神。当下只有一个感触:我真替那只狗抱不平!虽然名为「狂犬病」,但是这个医学名叫「恐水症」的疾病却并非全然都靠犬只来传染!野生的蝙蝠土狼鼬鼠野猫狐狸等都可能是狂犬病的传染媒介狂犬病毒的传染是透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沾染唾液伤口,经由血液传送至中枢神经,导致受感染者脑部水肿,进而发生癫痫呼吸衰竭、最后导致死亡。由于受感染的人在发病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怕水症状,所以又名「恐水症」。

▲在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狂犬病的领域里,「家猫家犬」是属于「低度风险」的族群。(图/THE SUN/Wales News Service)狂犬病毒进入血液后初期并不具备毒性,它必须附着在神经组织上然后进入神经细胞才能增生繁殖。因此治疗的方法就是在它入侵神经组织前,用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将其消灭,阻挡它的路径就可以了。由于病毒进入血液后到达神经组织还需要时间,所以一旦被怀疑染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切勿慌张,谨记下列两个步骤,治愈率可达100%:一、伤口以肥皂和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以优碘消毒伤口。二、12小时内就医,接受破伤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疫苗注射(疫苗前后共五剂)。以现今的医疗技术看起来治愈率非常高的「狂犬病」到底大家在恐慌什么?我想,最大的恐慌是来自「未知」。可能被感染的动物?家中宠物会不会容易被感染?溜狗时会不会被野狗的「飞沫」传染?......未知的恐慌其实远大过于狂犬病本身的疫情。我想借此顺便澄清一下疑点,以一个宠物饲主和专业医师的身分,来消弭不必要的恐慌:首先,以学理来说,可能被感染甚至传递疫情的动物种类确实非常多。但仅局限于「野生」!在高度人口密集的都市里,外来入侵的野生囓齿类动物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被感染的动物因为多半会出现神经病变症状,比方说「抽搐」、「行走姿势异常」、「主动攻击行为」、甚至「口边溢漏唾液」等都是很好的辨别方式。这绝对和「热情、兴奋」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碰到此类动物当然离牠越远越好。

第二,家中的宠物如果是足不出户的,当然完全没有感染的危险;在饲主保护之下的犬只就算与外界稍有接触,但是也属于「低风险族群」。顶多一些会喜欢去逛大街和野狗野猫鬼混的浪荡儿,为了以防万一,就去接种疫苗以策安全。当然,身为宠物饲主还是得时时注意,宠物外出后身上是否有不明的咬痕或伤口,如果有无法判别的情形,就赶紧去邻近的动物医院就诊看看。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真的没什么好恐慌的。第三,医学界目前尚未发现有「飞沫」传染狂犬病的案例。诚如本文前面所述,它的传染途径是「带有病毒的唾液经由「伤口」进入血液,被带至「中枢神经组织(大脑等)」进行繁殖,再进到「宿主唾液腺」等待下一个传染机会。这其中「伤口」是个非常重要的「入侵」闸门。没有伤口,就算皮肤沾染了带有病毒的唾液,也没有感染的风险。

彰市有超过130只宠物因狂犬病遭遗弃,但医师呼吁千万别弃养家猫家犬,否则疫情反会扩散。(图/取自网路)在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狂犬病的领域里,「家猫家犬」是属于「低度风险」的族群。不论是饲主或是一般的民众,都不必为了无谓的恐慌而丧失了和牠们亲近的机会。毕竟,宠物是无辜的。要饲养就必须好好爱护牠们。无谓的「恐慌」、「隔离」只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疏离、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反而,更应该借着这个时候,理性的联手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共同关心我们周遭的人、事、物(动物),不是吗?最后,我还是要提出呼吁,狂犬病疫情,干「家猫家犬」何事?在媒体一面倒大肆渲染传染恐慌的同时,竟然几乎听不到「如何防堵动物走私」的话题!台湾是个岛,没有外来的哺乳类、囓齿类动物会「自己走进来」,要杜绝境外狂犬病入侵,防堵「动物走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希望这场导致「家猫家犬遭受无妄之灾」的戏码,能在理性和智慧中结束。

※ 作者江明宪医师,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医学士日本东京大学医学博士现任中华民国妇产科专科医师、医事通国际医疗集团 医疗总监。本文经江明宪医师授权予ETtoday.net 刊登,特此感谢江医师提供专业说法,端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