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蓝白拖/问题出在「废文」还是「酸民」?
By Chris Fuchs (傅子羽)
我相信没有任何作者写文章时,会和编辑说:「我今天想要写一篇废文,好吧?」但为什么在台湾新闻网站上,好似有不少网友抱怨大量刊出的文章皆为低劣又不值得看的废文?怎么会有这种矛盾呢?
笔者今年一月为美国《外交政策》期刊撰写一篇观察台湾媒体报导生态,研究那时黄色小鸭和圆仔的新闻为什么可占据新闻版面长达数月。从不同网站的留言板,试着掌握为什么虽然有这么多台湾网民评论这些新闻报导是「废文」,台媒依旧不断地紧抓这些话题。当时在不同留言版上看到不少网民指控台媒选择性失忆而不报导更重要的新闻,譬如苗栗大埔事件和服贸等。
尽管以「废文」这一词批评新闻报导或许是因为文笔或内容差劲的原因,在状况二之下则是因为网友对文章题目太敏感而没看完内文,就立刻判断是一篇「废文」。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网友为反刊登文章的媒体公司而反对文章。
当然,所谓的「废文」的确是以不同语言充斥于全球各地网路,但取得共识判断什么算是「好文」和「废文」也是相对困难的。举例来说,有不少脸书使用者频繁分享「七个好习惯」、「八个好步骤」之类的你不得不知XX「警示文」。很多时候,这些文章仅仅列出是大家已熟知常识,让网友断定是篇没有营养的「废文」,但同时间这类文章已被转送了无数次,并且看来好像很受欢迎。既然有那么多人喜欢,难道这种文章算是「废文」吗?
能肯定回答一则新闻到底算不算废文的问题,需要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幸好,专为训练新闻工作者,美国著名波因特学院旗下的NewsTrust.net网站已经为读者整理了一套客观标准来评估文章的品质。该标准先分别何谓「新闻」和「社论」而再各列出三个检验标准。
针对新闻报导:(一)内文是否依照事实?(二)文章是否充分公平?(三)文章引用的来源是否足够?
就社论而言:(一)文章是否传达新知识?(二)分析是否充分精辟?(三)文笔好不好?
对于新闻报导和社论而言,还有另外两个标准:读者会否推荐文章、是否信任刊出文章的该媒体公司?
过去这一周,一则受到许多台湾人关注的新闻可当作检验的样本。新闻内容是有关一位教授搭乘高铁时自发性让座给一名抱着小孩日籍母亲。 看完文章后,多数台湾网友「按赞」并留言说,希望台湾媒体可以「多发表这种正面新闻」。不过,有些网友(被称为「酸民」)留下尖酸评论怀疑教授让座真正的动机,批评此报导内容。在留言板上可见不同立场网友彼此攻击对方,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看得懂文章。
若是网民依NewsTrust.net的标准讨论其新闻报导,在讨论内容上会有什么区别呢?譬如,有些报导只引用教授和列车长,网友可以辩论这样新闻资讯来源够不够?记者没有采访到日籍母亲,评论者可以争论记者应该透过日语口译进行采访?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天天有许多人在车上会让座位给怀孕者或高龄的乘客,但这些故事不会上报。为什么教授让座这则新闻具有新闻性?为何要推荐给朋友看呢?
无论是东西方媒体或网友,能透过社群媒体的留言板理性地讨论诸如以上的问题,不仅会使得网友更具有批判性地思索网路上每日的资讯,也同时会给媒体反省的机会而改进本身新闻报导的品质。比方说,若许多网民因新闻报导太片面而在留言板上抱怨该文章算是一篇废文(crap news),我相信负责那篇的记者和编辑大概会好好检讨一下内容够不够充分。不过,网友在留言板上幼稚地对有不同看法的网友贴标签,就浪费一个好机会探讨为什么某一篇文章会给予这么强烈的反感。
媒体迷人之处在于同时反映又同时创造当代文化,而媒体机关需借由读者反应达到此境界。然而,唯有针对网路上看过的文章进行深刻、透彻的批评,读者才能够在任何媒体前表现出已理解消化这些资讯。在脸书、Twitter、Plurk等社群媒体工具出现之前,读者和报社、媒体公司或其他国家网友联系分享意见较为限制。但如今,谁都可立即提出反馈。沟通工具越完善这当然是一个好趋势,但网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善加利用留言板清清楚楚地反应出对媒体的不满。
善加利用的第一个步骤是,下一次要评论你看过的文章时,无论是「好文」或「废文」,可以使用提出原因且具有客观性的一句话向其他网友沟通自己的论点是如何来的。否则,留下「废文」二字评论,这仅是一句没有根据的「废话」。
●作者Chris Fuchs (中文名:傅子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现任纽约市一所高中汉语教师,专业翻译者;长期关注台湾议题,持续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美国《世界周刊》及台湾《台北时报》等撰写文章。作者欢迎读者也能进入个人推特(https://twitter.com/Chris_Taiwan)交流。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