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文/教改回首望:关碍非快乐学习,而是动机!
▲台湾历经逾20年的教育改革,却成为人人喊惨,父母闻之色变的灾难。
文/李伟文
教改在台湾,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骂人的脏字,至少,所有人提到教改都不免摇头叹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教改不是汇聚了众多杰出脑袋开过无数的会议,动用庞大社会资源才形成的政策吗?更令人觉得困惑的是,为什么当初教改的目标似乎都达成了,但学生却压力愈来愈大,补习班愈来愈多、学生素质愈来愈差,民众失去对公立学校的信心,有能力的家长不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就是私立中小学,为什么愈改问题愈多?
当然,我们可以怪罪很多人,怪那些象牙塔里的蛋头学者,怪李远哲院长,或者,李远哲院长将责任推给李登辉总统、吴京部长。不管是愤怒的家长或委屈的老师,都有他们无可奈何之处,虽然主政的官员也可以振振有词的说:从各种国际评比之中,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比如不久前公布的「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的测验中,我们的学生在全世界70几个主要国家数学与科学都是第四名。虽然数学与科学成绩的确不错,但是PISA的另一项调查却发现,这些很会考试的学生,却对数学与科学完全没有兴趣。换句话说,我们的学生只是在补习班的反复练习之下,很会填写出标准答案,可是反而完全失去了追求知识的热情。此外,从本次PISA的阅读测验成绩倒退15名,也能看出台湾孩子的学习危机,他们无法阅读测验中的长篇文章,从中展现迅速理解、推理、批判的高阶学习能力。
▲近年台湾孩子常在各国际科学、数学奥林匹克赛事中夺奖,然而他们真心喜欢科学数学吗?(图/教育部提供)
如何让孩子拥有面对未来竞争所需要的能力?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前台大教授巫和懋的专访,他曾是台大最顶尖的教授,被重金挖角到北京大学后他才敢讲实话。他表示,教改希望为学生减少升学压力,但学习没有竞争与压力,到了大学毕业还是马上要面临全球劳动市场残酷的竞争啊!他甚至明白主张不能常态分班,要恢复菁英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他的主张是不是非常政治不正确,是不是很剌耳?
我想起李家同教授曾说:「现在要快乐学习,以后会变得不快乐!」若问我意见如何?对于整个教育制度或是否鼓励所谓菁英教育,我也想不出适用绝大多数人,或符合台湾现今社会氛围的好方法或好制度,但对于个别的孩子或家长来说,我觉得答案倒是比较简单──重点不在于快不快乐,而是孩子的动机。当一个人有动机,再辛苦也能承担,甚至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花再多时间流下再多汗水,旁人眼中的折磨对他来说都是享受。
因此,想办法找到孩子的兴趣,引起孩子的动机,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才是父母师长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以减轻孩子压力为目标,追求所谓快乐学习。
不过,我倒是对于几项即将在台湾落实的教育政策充满期待。
首先是已经开始实施的实验教育法,允许公立学校采用体制外,不用课纲,自订课程的方式办学。第二是民国107年起,大学学测国文科选择题会采用PISA的阅读测验方式,将考题长度、难度与广度都增加,在考试领导教学的定律下,我们的孩子就会被迫大量阅读。
第三是民国107年新课纲实施后,理想上,我们的高中学生就会像欧美高中生一样没有「同班同学」,因为每个学生理论上为「跑班制」,像大学生一样自己选想修的课程,不再是所有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读一样的科目。
然而,这些理想是否能真正实现,还要所有人皆有共同的认知与体会:时代变了,孩子所面对3年、5年后的未来,绝对跟10年前、20年前,甚至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动机是学习的动力,诱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比让她快乐学习更加重要。(图/教育部提供)
面对愈来愈复杂、知识产生的数量早已超乎想像的快速变动时代,孩子必须拥有的能力,不只现在既有知识的学习,而是能否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与能力。孩子是否能主动学习,自律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让孩子拥有学习的主控权时,他们才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不必再假手外在的督促。
而且面对现阶段的全球化竞争,学校的课程早已没用,因为这些课程是针对19、20世纪的工厂需求所设计的,培养的是一致化的人才,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让每个毕业生具有规格化的知识,适合生产线使用。现在社会的需求强调人才的多元差异,重点应该从教书转换到教人,老师的角色不只是给予正确答案,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思考力与创造力,从实务经验中探索世界,包括做志工、参与社团活动、实习、做交换学生、从事国际交流,以及更多的社会关怀与公共参与,从中获得足以面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这种从实际经验中获得调整自己,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可能是面对全球化竞争真正的能力。
●李伟文,长期关注环境与教育的牙医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