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港银结余下跌 不等于港元出现危机
所谓的「银行体系结余」,其实是银行在金管局的结算户口总额,这只是整个港元货币基础的一部分。货币基础可简单理解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在香港,货币基础包括现时流通货币、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负债证明书、和刚提到的金管局结算户口总额。截止17日,香港的货币基础总额为18,696亿港元,可想而知,无论是500亿还是1,000亿,结算户口总额其实占货币基础不多。
那为何「银行体系结余」会触发信心问题呢?首先,我们认为「银行体系结余」一词或夸大了这数据的重要性,坊间提到这数字时,很多时只是引述银行同业在金管局的结算户口总额,并不是流通的港元,更加不是银行的总存款。在1997至2007年间的大部分时间,户口每日结余在数十亿港元或以下,在1997年5月,结余曾经为零。
第二,金管局的结算户口总额,并非外汇储备,两者是不同数据。我们常听到一些新兴市场「爆煲」,或多或少和外汇储备流失拉上关系。参考金管局的资料,今年2月香港的外汇存底有超过33,000亿港元,大致上仍是货币基础的1.8倍左右,相信这足以支持港元流通及其稳定性。
的确,在美元升息时,港元吸引力相对较低,业界有更大诱因沽出港元买美元,结算户口结余减少,在过去的升息周期也曾经发生,这也是联系汇率制度运作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可由结算户口总额的变化,去判断港元会否出现危机。
举个例,我们不会因为街上多了人撑伞(结余减少),而担心会出现水灾(港元危机),因为第三个因素,下雨(美元升息)可能是令两者出现的情景。而要水灾出现,还要遇上渠道淤塞(外汇存底流失)等。因此,路上撑伞的人数,不能可靠判断会否出现水灾。整体而言,我们认为投资者无需过分担心金管局结算户口结余改变,目前香港的外汇储备仍然充足。
大陆方面,过去一周的经济数据好坏参半,首季GDP升4.5%,胜预期4%,城镇调查失业率亦回落至5.3%,低于市场预计及早前大陆政府所定下的目标5.5%。大陆「三头马车」中的固投及工业生产增长低于市场预期,只有零售销售表现胜市场预期,按年增10.6%,主要受惠于去年低基数效应及疫后复苏所推动,而此趋势或持续至5月。大部分复常因素已被反映,年增率或未能为市场带来太大的正面冲击。
恒生指数全周下跌约890点,似乎未有明显方向。横行市或吸引投资者分段入市,作长线部署,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分散部署,可尽量减低个别公司的风险,是可考虑的工具之一。
费用方面,在购入ETF时,投资者需要支付与券商之间的交易费及相关税项,和买股票一样。同时,持有ETF也需要向发行商支付管理费,作管理及营运之用。管理费每日从资产净值(NAV)中扣除,实际金额不会显示于月结单中,但管理费在ETF发行商的网站中可找到,管理费多以年化百分比显示。
管理费对投资表现起关键作用,购买同类资产但支付较低管理费,对长期部署极为重要。以追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为例,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的管理费为每年0.4%。篇幅有限,我们下次再讨论投资ETF时,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