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推动粮食产销省际补偿 须厘清产需缺额、补偿标准两指标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提及,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摘自新华社)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提及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大陆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该机制核心是根据各省的粮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建立利益补偿的制度性安排;而未来要落实须厘清两个指标:各省的粮食产需缺口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补偿标准。

澎湃新闻报导,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成为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粮食安全方面提出的新举措,其核心是根据各省的粮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建立粮食调入省对粮食调出省进行利益补偿的制度性安排。

「之所以提出这个补偿机制,其根源在于粮食产业与其他特色产业存在的收益差距。」张照新称,与其他果蔬茶等特色作物相比,粮食生产产值低,产后加工业也多属于利润率相对较低的行业,造成不仅是种粮农民的亩均收益低,地方政府的税收也比较少,也形成长期以来的「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格局。

张照新认为,这次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利益补偿机制,意在更好地缓解这个格局。然而,未来落实这个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仍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各省的粮食产需缺口数的计算方法。如果以各省粮食调进调出资料为依据,尽管目前对这个资料可以给出大致估计,但得到各地公认有难度。同时,部分粮食主产省由于转化为畜产品出口,可能对按照粮食实际流通资料进行补偿也会有不同意见。如果根据各省常住人口数量与粮食生产量的资料核算,计算方法相对简单,资料更容易获得,但不同收入群体、城乡之间的人口食物消费结构存在差异,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距。各省也会有不同意见,但取得共识相对容易些。

二是补偿标准。这个标准估算难度很大,估算方法有多种,比如按照亩均产值、全产业链产值等角度进行估算,但取得共识很困难。可能需要中央根据粮食产业与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进行估算,给予一个适当的补偿标准。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省际粮食调进调出指标交易的市场化平台,由各省自发进行磋商交易。

张照新也直言,粮食产销区省际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可以透过增加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减轻粮食主销区强行推动农民种粮的压力,但是仍可能难以真正扭转「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格局,因为这种格局背后有更多更深层次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