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以正专栏-美容许以轰炸伊朗?
正如西谚所云:「这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因为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各个不同,而且相信自己答案的正确性,毫无保留,坚定不移。
如果有读者拿本文标题来问我,个人的看法是:以色列如果愿意效命,华府乐得装聋作哑,听任耶路撒冷(Jerusalem)的以国总理纳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去给伊朗总统阿赫马.迪内贾(Mahmoud Ahmadinejad),以及在他背后,自「最高领袖(Supreme Leader)」卡梅尼(Ali Khamenei)以次的伊斯兰教长们,尝尝战争的滋味。美国自己则袖手旁观,辩称德黑兰美使馆早已撤离,两国并无邦交,装出一副爱莫能助,袖手旁观的模样。
设在纽约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简称CFR),出版有名的《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双月刊,是各国外交官员与学者们必读的刊物。全球一百五十个国家里,订阅该杂志的总数达十五万四千份。该杂志今年第一期的全部内容,只讨论一件事:就是「美国应不应该攻打伊朗?(The Iran Debate: To Strike or Not to Strike?)」。
这一期里,该杂志共刊出九篇文章,全都用于解析正反双方的辩论。不但此也,三月一日,CFR还在纽约该会会所举行辩论会,邀请两位专家:克鲁尼格(Matthew Kroenig)和卡尔(Colin Kahl)公开辩论,由《外交事务》总编辑铁柏曼(Jonathan Tepperman)主持。
那场辩论的纪录,不必等到四月底纽约出版的该杂志寄达台北时,才能读到全文。只要上网路的「推特(Twitter)」,也可透过画面,从头听到底。依照《外交事务》估计,全球四百余推特网站,大约有二十万五千人曾听到这场辩论。
自从已故的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教长,一九七九年领导伊朗宗教革命,推翻巴勒维国王(King Mohamed Reza Pahlevi)以来,美国政府及民间一直视伊朗为敌对国家。在中东伊斯兰各国眼里,则不论激进派或温和派,一致认为犹太人掌握了华尔街,而华尔街又掌握了华府的政治圈。双方彼此都有无法消除的偏见,日久年深,这些偏见只会更加根深柢固,无法消灭。
如果拿伊朗和以色列做比较,好似大象与小老鼠,不成比例。伊朗在世界大国中排名第十八,面积一百六十四万八千平方公里,人口几近七千九百万人。而蕞尔小国的以色列,面积才二万二千平方公里。换句话说,伊朗土地是以色列的七十四倍有余。两国人口相差也很远,以国仅七百八十万人,不及伊朗的十分之一。
但是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战争(The Six-Day War)」,弹丸之地的以色列,横扫中东,把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与利比亚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做为战胜国,以色列迫使埃及割让了加萨走廊(Gaza Strip)、约旦割让了耶路撒冷(Jerusalem)城、叙利亚割让了戈兰高地(Golan Heights)。
万一中东战火再起,以色列不必派军远征,只需把瞄准伊朗的飞弹,装上核子弹头,按一下电钮,把伊朗正在建造中的炼铀基地炸毁就够了。这也是纳坦雅胡总理最想做的事。以色列从未承认自己拥有核子武器,但也从未否认过。早年流行的笑话,说以色列如果没有核弹,至少已怀孕十八个月,现在连提都没人提了。
近三年来,联合国大会(UNGA)与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通过的谴责伊朗发展核武的决议,数不胜数;而德黑兰的伊朗政府,一概置之不理。潘基文秘书长每隔一段时间,总要针对伊朗,说一番既算是劝导,又可做警告的话,有如对牛弹琴,毫无效果。
问题的核心,在于伊朗问题纠缠不清,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此引起战祸,便宜了伊朗。就美国而言吧,欧巴马总统正忙于奔走竞选。此时如挑起战争,无异把选战转变成支持他个人的民意测验,损害自己连任的机率,拱手将白宫送给共和党的罗姆尼(Mitt Romney)。何况中国大陆与俄国,肯定会以国际法最基本原则,即一国不得干涉他国内政为词,在安理会与其它场合大作反美文章。吃力不讨好,何苦来哉。
美国有这么多考虑,以色列何必多管闲事,伸手替美国在熊熊烈火中,去捡烫手的栗子?外交关系协会举办的这场辩论,虽然引人注目,两位辩论者都执教于著名的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Georgetown University),确系专家,但结论仍是进退两难。
难怪欧巴马举棋不定,无法痛下决心,局势只会无限制地拖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