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试升学成为「自杀式政策」 李家同:世界上最大笑话

▲李家同认为免试升学还得参加考试,是毫无道理的一件事情。(图/记者李钟泉摄)

记者庄雅婷/采访报导

国中教育会考在5月14、15日登场,不过,过去会考与超额比序的折腾,引爆全台学生涌向私中,而免试入学争议风波仍不断。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家同就直言,现在这种考试叫作免试升学,「是世界上最大笑话」,当然是「自杀式政策」,这简直是开玩笑,毫无道理的一件事情。

今年是12年国教上路第3年,其实这项政策先后经过10任教育部长,但当时都受到许多反对声浪财务困窘等因素影响,一直没有正式实施,最后才在蒋伟宁部长时期正式实施,在2014年8月正式上路,最大变革在于学费政策和升学制度,过去的基测走入历史,改为「免试入学」和「特色招生」2种管道,国中毕业生就是透过「免试入学」进入高中职,而所有招生区免试入学超额比序都有采计「国中教育会考」。

12年国教的五大理念分别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适性扬才、多元入学、优质衔接;具体目标(103年8月至109年7月)是免试入学率达85%以上、就近入学率达98%以上、全国优质高中职比率达95%以上。

基测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免试升学,李家同说,过去在基测时期,是有免试政策的,一些社区高中职会收在校成绩前几名的孩子,这些学生也会很高兴,因为他们本来就想进当地社区高中职,也没想进北一女、建中,「这很好啊」,「不懂为何教育部要一声令下,禁止学校考虑在校成绩」,另外一批孩子想进明星学校,基测也给他们机会表现。

李家同批评,政府考试也不重视基本学问,仅会基本知识的学生「拿到C」(意指国中教育会考C级),对孩子「是种打击」,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但「基本学问很重要」,12年国教反而越考越难。

国教乱象反而让弱势孩子受害

免试升学被取消,学生一定要参加会考,而且教育部也宣布会考的题目要比基测难结果会考的结果是有三分之一学生的英文数学都有拿到C,也有人认为会考、加考英听反而变成弱势学生受到打击。

对此,李家同以连续两年的会考,台湾有1/3孩子的英文、数学都不及格谈起,想问「政府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却是「一点都没有」,而且也没有检讨。

李家同说,从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结果来看,台湾在测验中平均成绩是全世界第4名,前三名分别是上海、新加坡香港,但这三个单位都是城市,并不是将全国学生做一测验,「我们的学生程度真的这么差吗?」还是只是政府硬要说他们「不及格?」

「如果考试的『非常基本』题目非常多,那么很多学生虽然不能回答难的,但可以做基本题目,那对这些学生就不是很大打击」李家同这样说,因为最后评估是「及格」,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1/3学生有相当多是会做基本题目,却被贴上「英数不及格的标签」;第二,假如说一间学校的第一名也是不及格,「那为何还要念书」,反正念了半天,也比不上第一名,但他用功也是不及格的,「对很多的学生来说,不论怎么样用不用功,都是拿到C」。

孔子的话翻转教育!

我们又该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呢?李家同直言,现在流行的翻转教育并非简单的方法,而是「实现孔子的『因材施教』就解决了」,不能强迫不够聪明的孩子和其他人进度一样,「我们不能这样做」,也许他需要3倍时间,但现在国家作法是放弃掉他们,因为教育部三申五令要「常态分班」,「把不聪明和聪明放在一起,那还谈什么?」再来就是《礼记文中的「不棱节而施之谓孙」,「没有超过孩子的能力来教育,那么教育就会很顺利」,可是现在的教育就是「不管你懂不懂,就是要教你、考你」,对这些孩子来说,「会考是无情的打击」。

李家同说,现在讲孔子不太有什么人听了,不过教书这么多年,越来越发现孔子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英听让弱势孩子受害!

李家同直言,「不太懂为何要如此虐待孩子」,完全搞不懂,现在这种考试叫作免试升学,「是世界上最大笑话」,第一,为何叫作免试升学还要考试?第二,升学得考会考,但又要比从前基测难一点,又马上要加考英听,这让他「百私不得其解」,而原因就是「喜欢打击弱势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