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台湾的重要资产

(图/美联社)

台湾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宪法挂着中华民国的国号,可当今的执政者在任何时候要提起这个国号,却不愿意,当然,这些人原是打着反中华民国起家的,要他们说中华民国的好话自然困难。

恨中华民国,可以有许多理由,有些人来自于政治意识形态,有些人来自于认同问题,有些人则接受了某种特定立场的历史论述,有些人则因家族或个人是民国统治下的牺牲者,但无论从哪个出发,这些力量既汇集一处,民国乃变得一无是处。

正如此,台湾就出现了许多吊诡矛盾的论述:说民国一无是处,却又以两岸相隔的前几十年,台湾在文化、经济、乃至社会等层面的优异表现自豪。而从这矛盾中,我们也可以直接感觉到,当今所谓主流时潮对民国负面的观点,其实是在特定史观下由特定群体所塑造的。

然而,这在当今台湾许多人眼中一无是处的民国,却在几年前为许多大陆朋友,尤其是社会菁英所津津乐道,在他们眼中,近代的大师其实都出现在民国,极端的甚至以为往后再难有这样的时代风骚。这些民国大师跨越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不要说像胡适、鲁迅这般在当时管领风骚,到如今依然影响着许多人的大家,单单在教育领域,大陆民间就曾经拍过《先生》这样的一套纪录片,将民国以来的十位教育家对中国的贡献做了一番致敬,这套纪录片总的片头语「他们的背影,民族的正面」,更直接说明了这些人超越时代的影响,于今依然存在。

就如此,大陆社会出现了民国热,「民国风」的事物被大家追捧,这里面固然有美化的成分在,但整体而言,的确也让人看到那个时代为后来者所不及之处。

当然,在台湾持不同观点的人会说,那是民国初年,一个有理想的年代,正由于后期民国腐化,江山才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取而代之。但不要忘记,当时文化贤达、社会精英随国府来台的,还占着大多数,你不能说这些人就是赞成腐败,或说他们的眼睛都给蒙蔽了。其实,要选择来台抑或留在大陆,个人的因素不算,总体而言,可以说:就是不同的两群人对中国未来的想像不同,所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可就是有这么多人来了台湾,台湾才在短时间内有了质的改变,尽管日据时代,在某些领域,台湾的优异人才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整体视野的开拓,还是跟这群随国府来台的菁英有关。

这有关,造就了台湾前期的成绩,两岸开放初期,成为大陆人心目中显眼的存在,而这影响延续到2010年左右。换句话说,现在年岁在40几到70几中间的大陆各界菁英,许多都受到这台湾成就的影响,他们感受到,对中国有不同想像的另一群人在小岛上所创造出来的成绩,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少走了许多冤枉路,且此成绩还可以连结于民国初年乃至中国过往的历史文化。

正因此,对这些人来说,台湾不只是个小岛,它还承载着中国如何在现代化中走出自己一条路上的重要实验,而实验成果更是可观的,所以他们眼中,很难想像目前的台湾,对民国怎么就呈现一种近乎完全负面的评价。

由于台湾的这种承载性,几年前我到大陆一所名校作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时,他们哲学院的院长就很感叹台湾这几年的走向,他提到了年轻时台湾的文化口号:「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对他们曾有的号召,说:这样的宝地,为中国好,为文化好,我们怎舍得用极端手段来对待它。

这样的心情,在大陆知识菁英中绝非少数,对他们而言,民国,是台湾最大的资产,可惜,台湾却仍在无情地践踏它!(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