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生活」北美館開展 萬年大樓竟是台灣現代化先鋒

1973年落成的万年商业大楼,则是带动台湾迈向现代化消费模式的重要建筑。图/北美馆提供

承载无数人青春回忆的万年商业大楼,面临都更的南机场公寓,当年兴建时可是台湾最摩登的时尚地标、以及最现代化的集合式公寓。「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昨天开展,在3名建筑学者吴光庭、王俊雄和王增荣的研究策画下,带领观众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这些老建筑最光彩灿烂的时代,展现台湾在二战后社会与文化的多元面貌。

北美馆2021年推动「北美馆艺术园区扩建计划」之际,同时展开「二战后至1980年代的台湾建筑」专题研究,今年终以展览的方式全面呈现研究成果,展览由六个子题展开,包含「美援」、「中国复古」、「中国现代」、「在地现代」、「非典型」以及「新生活」。

北美馆馆长王俊杰表示,以建筑作为台湾1949年至1983年的观景窗,并不仅在于探讨建筑形式与建筑史,而是从当代的角度,探讨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于主体性、何谓理想的现代生活想像及其对我们的影响。「摩登生活」企图提出建筑展览的不同可能,并期待触发更多议题的讨论。

吴光庭指出,二战结束后台湾面临政权转变, 1949年底国民政府来台,将不同的建筑工法与观念、生活方式一并带来,对当时受日本殖民文化影响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此展的「序曲」以北美馆典藏的邓南光「战后在台日人拍卖家当」摄影作品,与承袭日治时期折衷洋、和、台传统的「茶金」原型姜阿新洋楼模型揭开序幕,带领观众进入战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氛围。

台湾在1950年代兴建公共住宅、鼓励民间投资兴建公寓住宅,王俊雄表示,当时政府希望透过现代化的住宅将民众引向美好理想的现代生活。「新生活」展区展示中兴新村的配置模型,拔地而起的南机场公寓、林肯大厦旧照片,不论是当时从地面迈向高层化公寓的垂直居住经验、考量生活机能的公共设施,或是首创将厨房和浴厕纳入室内的配置,皆展现对现代生活美好愿景的期待与实践。

如今被形容为「天龙国贫民窟」、面临都更危机的南机场公寓,1964年落成时,是台湾最先进的现代式集合住宅。此案由德联、利众与中国兴业等建筑师事务所联合设计,引进欧美的新式建筑工法,在8至15坪最基本生存限度的住宅中兼顾公共需求,首创户户配设抽水马桶与独立厨房,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整洁且高效率的想望。此外还有特殊的旋转楼梯设计,同时设有污水处理厂、集中式垃圾箱,一度成为政府向外宾、华侨展示的模范社区。但因为每户面积过小,造成许多住户向外增建,埋下今日的恶果。

1973年落成的万年商业大楼,则是带动台湾迈向现代化消费模式的重要建筑。王俊杰表示,大楼里面有将近200家小店面,把所有的商品都集中到大商场里贩售,改变当时消费者买特定商店得到特定小店的消费模式。

万年大楼由台湾本土建筑师蔡柏锋设计,他被建筑学者徐明松形容为「不带偏见的形式实验者」,不曾出国留学,却透过努力让作品成为时代的典范。他以网格系统设计万年大楼,透过90乘90的方柱排出矩阵,设计出可让两辆汽车停车、也可供分隔成两个摊商的六米格状空间,不只回应销售百货的需求,也回应1970年代的汽车开始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忠泰美术馆主办的「台湾建筑的解严世代」(暂名)也将于下半年开展。「摩登生活」将与此展合作串联推出专题座谈活动。两展衔接故宫纪录代清代皇室建筑与台湾建筑之间微妙传承的「院藏清代历史文书珍品:皇家建筑图档文献」,三大博物馆接力展出建筑展,年代也刚好衔接清代到现代、解严前和解严后,串起台湾建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展期间将配合儿童节延伸适合亲子参加的特别活动,以及与王大闳建筑剧场串联的身体计划工作坊,此外更邀请与本展合作模型制作的八校建筑系师生参与「摩登生活实验室」一日创作活动。详细活动办法及讯息请参见北美馆官方网页或追踪北美馆脸书粉丝专页关注

邓南光《战后在台日人拍卖家当》。图/北美馆提供

如今被形容为「天龙国贫民窟」、面临都更危机的南机场公寓,1964年落成时,是台湾最先进的现代式集合住宅。图/北美馆提供 ©中央日报

「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昨天开展,在建筑学者吴光庭、王俊雄和王增荣的研究策画下,带领观众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这些老建筑最光彩灿烂的时代,展现台湾在二战后社会与文化的多元面貌。记者陈宛茜/摄影

「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昨天开展,在建筑学者吴光庭、王俊雄和王增荣的研究策画下,带领观众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这些老建筑最光彩灿烂的时代,展现台湾在二战后社会与文化的多元面貌。记者陈宛茜/摄影

「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昨天开展,在建筑学者吴光庭、王俊雄和王增荣的研究策画下,带领观众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这些老建筑最光彩灿烂的时代,展现台湾在二战后社会与文化的多元面貌。记者陈宛茜/摄影

「摩登生活:台湾建筑1949–1983」,展出多名前辈建筑师的影音访谈。记者陈宛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