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通報近8萬件…成案不到3成 醫指「這處」瘀青恐是兒虐
孩子出现不寻常伤痕,或者眼神、精神状态不佳,都要留意可能受虐迹象。示意图非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1岁男童剀剀(化名),疑遭儿福联盟转介的刘姓保母虐待身亡。医师指出,临床上如在耳后等部位发现瘀青,甚至脑出血等症状,都会特别提高警觉,并通报社工,虽每年通报约7至8万例,但成案仅约1至2成,但还是要有所警觉,家长如果平常将孩子托给他人照顾,则可观察瘀青位置、和亲密家人相处是否出现畏缩及害怕的反应。
林口长庚医院儿少保护中心主任叶国伟说,儿虐通报有许多属于脑伤,严重者甚至需要入住加护病房,所以医师都要被训练出,看到不寻常伤痕就有所反应,评估是否要进一步通报,同时会观察带孩子来就医的大人,叙述病症时是否牛头不对马嘴。
叶国伟表示,临床上会检视孩子的情况是自然发生或者人为导致,先前就曾收治一名8个月大的小孩,家长表示是从床上跌下来,但如果只是从床垫跌下,却出现脑出血的症状,就很不寻常;也曾有位6个月大的患者,左小腿的X光出现「螺旋性骨折」,均有通报儿虐,所幸后来发现不是,孩子也恢复健康。
叶国伟说,如果在耳后等部位观察到瘀青,就是较不寻常的状况,就要有所醒觉,通报之后会由医院或社会局的社工了解,整体而言,一年通报约一年多七八万件,但真的成案差不多1至2成,不过「通报其实就是预防憾事的发生」。
现在许多家庭为双薪家庭,家长会将小孩送给保母或其他人代为照顾,如果观察到出现身体瘀伤,或者反应和平常不一样就要小心,如害怕某些事情、对于被触碰到生殖器会特别惧怕,甚至是不敢有眼神对视、容易露出害怕神情等,都是可观察的特征。
叶国伟指出,收出养的议题其实很复杂,要考量照顾者本身的能力或情绪等,目前有和新北市政府合作,到寄养家庭访视,确认孩子的健康状况、家庭互动等,并给予主责社工一些建议,例如有无需要后续追踪、到医院进行健康评估或转介。
叶国伟表示,居家访视会确认的健康状态,例如发现隐睾症,就会转介到医院追踪,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或者持续观察即可;也有些属于轻微的皮肤疾病,如异位性皮肤炎或湿疹等;部分重大症状如发展迟缓,就需要到医院进行早疗,整体须由医疗端与社工端互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