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

董彦良

2001年希腊达到欧盟财赤率要求并加入欧元区。希腊加入欧元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该国为了尽可能缩减其外币债务,提高财赤率,以求加入欧元区,于是与高盛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该货币互换协议,确实达到了希腊的要求,但是却需要支付高于市价的回报给高盛,再加上希腊内政动荡不安,希腊赤字率逐步走入低迷状态,进而导致了欧债危机的发生。本文就结合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中国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1]。

一、导致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放宽相关政策,而希腊内部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却无法利用公共财政盈余来应对举债消费,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中诸多私人企业也加深金融杠杆化进一步加重了希腊的债务负担。2、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直接导致危机深度蔓延。

(二)内部原因

就希腊内部分析看来,导致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1、希腊本身经济发展就很脆弱、实体经济呈空心化状态、产业结构极为不平衡。2、国民老龄化趋势加强,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状态,导致其人口结构呈现不平衡趋势。3、国内高福利和低盈余的经济政策影响。4、欧盟邻国(例如:法国、德国等)在支援战略上发生严重分歧,导致其违纪处于胶着状态。

(三)根本原因

就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看来,主要是由于欧元区的制度存在缺陷,各国在单一货币下竞争力相明显拉大,希腊因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赤字,进而导致危机发生。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欧盟的战略影响

欧债危机的发生对中国而言,其影响短暂有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欧债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长下降,冲击了中国出口

欧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比例大约在18至21%之间,所以欧债危机的发生导致欧盟外需下降,随着欧盟国家对欧债危机的控制,中国出口也受到影响,明显降低

(二)欧债危机加剧了短期资本流动性,加大央行冲销压力

欧债危机的发生直接加重了全球资金的避险情绪,欧盟国家资金纷纷回流美元,而对中国而言,汇流美元的资金不仅仅是短期资本,而是更加汹涌的短期资本流入。然而同欧盟相比,中国还算相对安全,可以算得上一个安全港,其GDP增速超过9%,加上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的压力,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加息的可能,进而增加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综合分析这些原因来看中国是吸引避险资金、逃离资金流入的重要目标市场。据调查显示,中国2010年一季度外汇储备(A)增加了479亿美元、贸易顺差(B)为144.9亿美元、直接投资(C)为234.4亿美元、A-B-C=99.7亿美元。由此可见2010年一季度流入中国的热钱达99.7亿美元之多。这样导致更多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央行冲销压力也随之加大,给中国资产价格、通货膨胀等造成了更大的压力[2]。

三、中国投资欧盟应如何让对欧债危机

(一)欧洲债务危机前的国内经济政策调整

当前中国逐渐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加上欧洲债务危机的发生,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2010年之后,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速经济发展,保持投资、消费的旺盛势头,其材质收入也在持续增长中,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期。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就是货币信贷的重要指标,存款准备金率呈持续上升状态。而从2009年开始,国内货币总量呈放缓态势,而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国内市场资金流动性呈趋紧状态……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就中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实施来看,其成果是相对突出,就当前的发展态势,可以逐步淡出金融政策。

(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下的中国政策调整

2010年5月之后,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中国无法免受欧洲债务危机的波及,欧元区作为中国最大进出口市场,债务危机的发生直接影响超过经济发展。其次,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政府高层做好了准备工作,其采取的预防经济“二次探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次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总体来看,国内市场得到了国家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并进行微调,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此可见:针对本次欧洲债务危机,中国执行的调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对中国的影响[3]。

(三)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来,以外向型经济作为导向,出口产品低价流入欧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一产品国内价格大大高于出口价格。这样的政策的好处就在于,一旦有外部压力发生,中国就可以加大基本建设与设施等投资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样不但让中国失去产业升级调整的机会,还极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限制可持续发展、低工资低保障、竞争力不足等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地方政府超规模负债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对此,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提高商品高附加价值、减少出口退税或出口补贴、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创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内外同一商品价格差异、扩大并升级国内消费水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是十二五期间应着力解决的发展问题,也是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必走之路[4]。(本文曾发表于2012年中国大陆《商场现代化》期刊第17期p.11)

参考文献

[1]姚铃.欧债危机背景下拓展中国对欧盟投资策略研究[J].《亚太经济》,2011(05):32-36.[2]许广义;董媛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9-110.[3]何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研究——从内、外部动力源视角的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4):79-80.[4]三杨.流动着的权利——资本市场全球化与中国企业海外融资[J].《IT经理世界》,2000(01):94-95.

作者董彦良,复旦大学博士,台北市教职版权为作者所有,请勿随意转载。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