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番外篇聚焦老年照护:60岁女儿为双亲打造家庭式养老院
60岁那年,钱玮蕻在家给父母打造了一个“家庭式养老院”。
起因是每一次钱玮蕻去养老院看望父母,都会在离别之际见到他们依依不舍的眼神,这让她觉得刺痛。她开始研究各类适老化设备和照护知识,“保证整个环境是舒服的,把她调得舒服了,我们所有人都愿意待在这里”。
每次有邻居上门,她都很有成就感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庭养老院”:走道边装有扶手,浴室搭配了舒服的洗澡凳,床边有吸氧机、雾化器。她还给保姆阿姨写了一份详细的“照护宝典”:几点吃饭,几点吃药,如何用增稠剂帮助妈妈喝水而不被呛到,洗澡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但还有很多时候,看到父母被阿尔茨海默症带来的一系列病痛折磨,钱玮蕻常常流泪,“看到他们受苦,我挺痛苦。”
2022年,钱玮蕻查出肺癌。但为了照顾家人,一直到两年后父亲去世,她才入院接受手术。但她说,“照顾父母,最大的成就是我知道我怎么过两年生活。”
钱玮蕻的故事,被纪录片《前浪》创制团队注意,拍摄成了番外篇《气球》。11月9日,这部“番外篇”在上海社会科学馆进行展映,钱玮蕻和纪录片原班人马也一起走到线下,和观众分享他们对老年照护的思考。
她建起了家庭式养老院
“一开始发现父母生病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有点懵的。”
在展映会现场,钱玮蕻回顾了自己成为照护者的心路历程:2018年时,父亲最先开始出现症状,她原以为是抑郁、焦虑方面的问题,带他看了不少医生,却从来没考虑过阿尔茨海默症的因素。不久后,母亲开始出现症状。难以两头兼顾的情况下,她不得不在2020年将父母送进了养老院。
但在短短半年之后,钱玮蕻就把父母接回了家。“通过他们在养老院的生活,我开始学习,才有了家庭养老院的念头。”
这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单说卧床老人的皮肤护理问题,钱玮蕻就走过弯路:脚后跟、脚指头如果不小心抵着床沿太久,皮肤可能发黑;如果发黑的情况没有被及时关注,下一步就是大块大块地脱皮,“医生告诉我,皮肤黑死了,就只能整块皮切掉,再从大腿上找一块好的皮肤切下来贴上去,能不能长好还不知道。我当时就想,绝对不能让爸爸妈妈受这个苦”。
钱玮蕻的“照护宝典”事无巨细,可她的细心是被逼出来的。“我生活中挺粗心的,现在(的细致)都是父母出了状况以后,我得到的教育。如果不够细致,后面就有一连串的麻烦。”于是,她不厌其烦地提醒自己、提醒保姆,父母应该几点吃饭、几点吃药,如何擦身,如何清洁……一次次摸索中,她还找到了皮肤护理的经验,用三氧油定期擦身、做护理,卧床的父母从来没有得过褥疮。
《气球》上线播出后,很多观众赞许钱玮蕻孝顺。但她却说,自己对父母更多的是崇拜和欣赏,“父母一直是我的引领者。过去我从来不觉得我的父母需要我照顾,都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等到我照顾他们的时候,我真的已经没有别的地方能寻找支撑,只能自己来面对。”回头看,她觉得这些付出有价值,“我花的时间和心思,完成了我和父母之间陪伴的一个过程。他们舒服,我会开心。”
生命值得“搏一搏”
为什么要拍摄钱玮蕻的故事?
“她的脸上没有那种牺牲感,反而洋溢着很多温暖。”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工作室负责人、《前浪》总导演范士广如此形容钱玮蕻给他的印象。他透露,双方是在拍摄《前浪》中关于老年人洗澡的篇章《洗澡》时认识的,当时钱玮蕻请了助浴团队上门,还很自豪地向摄制组介绍她的家庭养老院,“你在她的脸上是看不到很多悲伤的。我相信她内心一定隐藏了很多疲累,但她传递给她的父母以及我们的,是非常积极的状态。”
而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团队也捕捉到了一些近乎“神来之笔”的瞬间:当钱玮蕻轻轻地将气球推向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近百岁的、已经不能言语的老人,伸手回应,将气球拍向了天花板。
“我们都知道衰老是不可逆的,但我们要怎么面对?难道是要一起哀叹、抱怨、控诉,为什么生活会这样?”范士广说,五彩的气球让他们看到了“生命值得搏一搏”的力量,“我们很希望能用《气球》向大家传递一个比较积极的观念——如果生命注定会向下走,至少可以学着像气球一样轻盈而鲜艳。”
而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制片人、《前浪》制片人谢琳则感慨,纪录片不仅向传递亲情的炙热,也想传递一份属于照护者的力量感,“钱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力量感。她有这么强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真的是我们的榜样。”
从《前浪》到《气球》,谢琳非常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照护问题,也敏锐意识到很多人对未来的老年照护生活依然一无所知。“如果不做这个片子,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找到支持。我们想要通过作品完成一个连接,让钱老师的好方法、好经验被更多人看到,也让大家知道未来如何去找到好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