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绵山介公岭追忆一代名臣介子推
介公墓
你知道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是怎么来的么?你知道晋文公重耳落难忍饥挨饿时,是谁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熬汤给他喝的么?你知道“足下”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么?这些永载史册的鲜活故事,都发生在山西介休,要想近距离探秘,一定要去介休绵山的介公岭走走看看,所有史书上的方块儿字,在介公岭都变成了可以触摸的故事。
介公岭是介子推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这里是整个绵山景区的制高点之一,被崇山峻岭环绕,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之间。天气晴朗时,在介公岭顶上可一览绵山全貌。云雾苍茫之时却又是另外一番情致,远山在云雾中或浓或淡,周身茂密的树林仿佛都有了呼吸,整座山便成了一座仙山。
介公祠里的介子推雕像
史书记载,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成了晋文公,曾陪伴重耳落难19年并为之“割股充饥”的介子推在此时却选择了背着老母亲深入绵山腹地,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里写道,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晋文公命人将介子推母子尸骨葬于绵山,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