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令人无语的“草莓和虾”事件:病态观念,祸害多少中国孩子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近来可能很多网友都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一些类似的内容:
发帖人一般是作为子女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是通过发图片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喜悦,或者仅仅是分享一些日常,但往往换来的却是父母的说教,甚至是批评。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帖子就是“草莓和虾”:
相似的内容还有很多,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上是集中在两代人关于生活品质的观念差异,以及沟通上所存在的诸多障碍。
个案背后的群体观念
我们可以发现,当类似的帖子在网上集中的出现时,其实也就意味着某个群体或者某一代人都会在相关问题上存在共性。
我们不妨再把目光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些社交媒体内容上,
之所以大部分发帖的人集中在以大学生群体和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身上,就是因为很简单的一些事情,在这些群体看来有其自己的定义:
根据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个体在社会当中用于满足个体需求的方式是分不同层次的,
当个体的基本温饱能够被满足之后,就会以各种方式去寻求更高级别的需求,其中当然包括心理归属感以及认知等超越基本生理需求的方面了。
所以同样是吃到了好吃的东西,在大多数年轻人看来,就是在疲惫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之余,而通过调动自己的味蕾,满足了自己的情绪需求。
那么这件事情在人至中年的长辈眼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大部分目前处于大学和刚刚工作年龄段的群体,其父辈往往都处于40-50岁的年纪。在这代人生长的过程当中,他们所面临的物质水平、社会环境与今天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当时能够完全忽视温饱的家庭可谓是比较少,同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都受到了相关的影响,一般都比较认同先完成事业和工作,再强调个人的享受这样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只是吃美食,外出旅游这样的事情存在,两代人对其就会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那么如果两代人之间又恰好是存在亲密的代际关系的话,当然势必就会产生矛盾。
教育/支配/照顾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中国式的代际关系当中,首先两代人之间会呈现出比较单一的地位倾向——长辈几乎对晚辈有着绝对的权威。
导致这种地位偏差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长幼秩序,也有中国式教育对关系的影响,当然,我们文化当中的哺育—回馈机制也是支撑这种关系存在的一大核心。
俗话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就体现出我们对于代际关系的看法:
为人父母要在子女没有独立能力时尽到抚养的义务;当子女成年,父母逐渐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之后,子女也有义务反过来回馈自己的父母。
这是我们文化当中对于两代人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可以说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一种解释。
但这并不是代际关系的所有。
很显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于这样的理念已经有了理解上的偏差。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自己是了解长辈抚养的不易以及恩情的,只是由于目前生活和工作压力确实也比较大,没有办法在获取收入的同时还为长辈提供情感上的照顾。
而在很多年纪逐渐老去的父母看来,自己的子女一天天的长大,也应该像自己当年照顾自己的父辈一样,反过来为自己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保障。
群体成长环境的差异、认知的偏差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共同造就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社交媒体内容。
想要解决问题也简单,如果能够和上一代人很好的进行沟通,把不同层面上的差异给抹除,那么自然是最好。
如果关键差异实在太大,那么在尽到自己基本义务的同时,也不必指望长辈什么事情都理解自己,因为这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