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
旺报社评
全球各国对网路科技巨头的垄断质疑越来越强烈,美国众院提出多项反垄断法案,希望分拆苹果、亚马逊等巨头,但进度缓慢;欧盟也拟议《数位服务法》和《数位市场法》。大陆则雷厉风行积极作为,打破少数巨头垄断,实现网路「互联互通」。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首次提出「数位文明」概念,透露出大陆政府想要终结网路平台的无序扩张,以激发网路行业新一波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未来制度竞争关键
大陆网路行业近年来快速扩张,除了垄断问题之外,更引发了数位鸿沟、数据安全、数据滥用、阻碍创新等系列风险性问题,治理需求迫在眉睫。例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几大巨头倚仗其垄断性地位,不仅屏蔽对手的流量、连结等,还整体擡高其他中小公司采购公域流量的成本。大陆针对这一现象,近期推行「互联互通」治理,俗称为「拆墙」,拆墙之后,中小公司显然能拥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增进行业的创新。
网路平台的发展是把双面刃,在便利民众生活的同时,难免出现利用自身市场优势地位攫取最大利益的行为,诸如滥用大数据资讯、侵犯用户隐私、逼迫用户及商家「二选一」等行为。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形下,消费者较之于平台巨头,实为弱势群体。随着互联网平台逐渐进入交通、缴费、报税等公共服务领域之后,为其设定合法合理的行为界限,保护民众权益,已成为大陆政府探索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反垄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三大议题。网路超级平台对主权国家的社会秩序和政治运行造成冲击,甚至影响国际秩序运行,这是本轮中美欧不约而同地针对科技巨头掀起反垄断浪潮的深层次背景。近年最显著的案例,是英国剑桥分析公司透过采集大数据并运用人工智慧算法,向不同民众推送符合其视角的讯息,影响其政治立场,进而间接影响了美国总统选举、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
西方社会以「围墙花园」指称网路超级平台形成的封闭效应。目前,针对科技巨头的治理,欧盟相较之下走得更快,已施行《一般资料保护规范》(GPDR),并提出《数位服务法》与《数位市场法》。不过,欧盟的治理仅限于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而未涉及经营与竞争策略的干预。概言之,世界各地的网路治理策略受到价值观、制度体系与民情民意的影响,各有侧重。
大陆执行力度较强
大陆目前采取一系列监管和治理措施,引起西方国家的怀疑与批评,但不能否认,这是中国大陆依据自己的制度体系,探索足以平衡创新与风险的「中国特色」治理策略。首先是构建系统法规,以形成防范风险的保护屏障。未来,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建立及完善,互联网企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更加明确。
另外,大陆也在探索多主体参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大陆高层提出:「提高网路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这意味着,在政府部门积极作为之外,还将推动形成一定的行业自律,同时听取民众的代表性声音,达成三方的共商共建。在多方参与下,更有可能达成消除数位鸿沟,促进网路行业内更为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加活跃的创新流动,健全对消费者权益与隐私的保障。
大陆针对互联网行业的中国特色监管措施,与欧美国家相比较,监管方式更严格,力度也更强,未必适合西方国家,但在中国土壤上,对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应能起到积极作用。大陆是全球最大、最有活力的网路消费市场,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经历业务模式调整和创新之后的互联网企业,将释放新的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