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富矿”,讲好红色故事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冬日周末,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城关一小六年级学生王可欣即兴演唱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引来参观游客驻足。人群当中,像王可欣一样身着红色马甲、佩戴蓝牌讲解证的“小小讲解员”个个精神抖擞,用清脆响亮的童声向大家讲述红色故事,成为博物馆一道亮丽风景。
当年一颗颗“红色火种”,如今又燃亮一盏盏“心灯”。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军地不断挖掘红色资源,聚力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普及和创新发展,让大别山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激活”709处革命旧址
“敌人在冰天雪地里将他的四肢拉开,残忍地用四根铁耙齿将他钉在青砖墙壁上,把他眼皮、舌头一块块地割下来,也没能让他屈服……”11月初,信阳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刘曼曼站在程儒香烈士照片前,为来到革命纪念地的�负忧�上百名青年民兵、专武干部深情讲述英雄事迹,不少同志听完眼中噙满泪花。
“把国防教育课堂设在革命纪念地,是我们利用红色资源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实效的一个举措。”军分区领导介绍,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是一座革命红城。长期的革命斗争在这里留下了9处国家级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709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
如何保护利用好革命遗址遗迹,让革命旧址“活”起来,让红色文化“火”起来?近年来,该市军地不断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缮保护力度,相继建成一批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目前,全市1处场所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10处场所被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信阳成为全国100多家党政机关、企业、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数150万人次以上。
“一处战斗遗址就是一座精神丰碑,一段英雄事迹就是一本红色教材。”走进革命遗址,聆听战斗故事,不少党员干部、学生表示,他们由此更加了解军人、关注军队、关心国防。
初冬时节的信阳,寒意袭人。武汉市民李先生带着孩子来到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游览,在何家冲村口的石磨盘前听讲解员说起当年的故事:1934年,红二十五军到何家冲修整,乡亲们为了让战士们吃上饭,都自发地从家中拿出仅有的口粮,在这台石磨上,三天三夜昼夜不停地碾米,送给红军。李先生感慨地说:“当年军民一家亲赢得了革命胜利,今天军民一条心战胜了疫情。”
厚重的红色历史造就了信阳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全国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信阳现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8处,红色旅游A级景区9家。进入新时代,信阳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四大红色旅游品牌,构建了“一轴三带四路八区”“70个景点”的战略布局。
新县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纪念馆、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光山县王大湾会议会址纪念馆……虽是旅游淡季,但该市每一个红色地标所在之处,都可以见到不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参观游客。“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游览中有所思考,潜移默化中增强民众的国防意识。”该市国教办领导介绍,他们在各旅游景区设立国防教育标语牌、宣传栏,在宾馆、饭店等场所播放红色经典歌曲,摆放印有革命先烈格言警句的卡片。
为了让红色旅游“火”起来,军分区及其所属人武部对红色景点讲解员分期分批进行国防知识培训,每逢重大节日、征兵季、学生寒暑假等时机,都会在红色景点门前摆放国防相关法律法规、青年报名应征程序等内容丰富的展板,引来游人驻足观看。
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在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一堂堂以话剧形式开讲的“红色文艺思政课”,把思政课从“讲台”引向“舞台”,既提高了“抬头率”,又提升了“点头率”,受到大学生追捧。
红色课堂的走红,不仅在大学校园。如今在信阳,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习红色故事,做英雄传人”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信阳各所学校把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建立国防教育副校长、国防知识教员、国防教育校外辅导员、国防教育联络督导员“一长三员”队伍;目前,全市100%城区学校、85%农村学校都实现有国防知识标语、板报和宣传橱窗。
近日,大别山干部学院报告厅座无虚席,特聘教师黄德耀声情并茂的讲座引来在场学员的一致点赞。在信阳,像黄德耀一样的大别山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还有很多。作为信阳红色宣讲团的成员,他们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身体力行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使红色教育更加真实生动,让“红色课堂”无处不在。
为了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信阳市专门编印《大别山红色故事》发放到每一个支部,号召每名党员会讲一个红色故事;军地联合启动“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看红色影视、讲红军传统、做红军传人”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万人;军民联合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先后创作了电影《大山之信》和歌剧《八月桂花开》《银杏树下》等一批红色文化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