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苏丹红 船过水无痕?(曾贻涌)
针对掺伪或假冒的边境违规厂商,应搭配地方政府查核,看边境未抽验的品项其业者内部控管方式。(图为示意/新北市政府提供)
近期苏丹红引发的食安风暴风声鹤唳,影响层面,从默默无闻的小厂到知名食品厂都受到波及。回顾事件爆发以来,从年前烧到了现在,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品牌受到了影响,而最新的处理进度是请食品业者「负起社会责任」,主动张贴「本店使用产品不含苏丹红色素」的字样以求自清;地方政府甚至自行设计标签给民众使用。问题是,这类声明贴出后,一般民众真的相信吗?
近期苏丹红事件燃烧全台,除了辣椒粉、辣椒酱等产品以外,亦有营养师提醒棕榈油也可能有苏丹红。食药署统计,截至21日为止,共有24批不合格,累计下架及封存辣椒粉及产品超过53万公斤。
事件爆发以来,一堆业者拚命送验一个原本就不该出现的东西,劳民伤财,这真是政府每一次食安事件的SOP吗?以这次事件而言,关键就是在进口源头若做好把关,自然就能提前因应。例如,边境查验食品资料至少针对此次出事的厂商已有数次验出苏丹红等非法定着色剂的辣椒粉,在边境查验辣椒粉未出现特殊状况下,一般仅采2至10%,虽然后续有逐渐提高比例,但只要继续验到,就该同步启动市场调查,不是等到吹哨者爆料才有下一步动作。
国内食品业者大多属于中小企业,针对食品安全要求的项目,如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及动物用药残留等,只要法规有要求,其实大多会主动检验。针对经济型的犯罪行为,食品掺伪或假冒的问题,则真不是一般业者有能力处理,毕竟1份检验报告费用就达上万元,所以即便是食品大厂也会面临到同样的问题,亦即「该验的没有少,但没想到的就没办法验」。因此,增加检验项目、次数与抽样比率,并无法百分百保证食安,想要治本,就得从源头管理。
从苏丹红的事件为借镜,政府应针对边境管理的系统进行优化,防止有心业者为了规避查验狂开公司,就像这次事件就可发现即使是不同公司名称但地址大多一致,若能透过边境系统的优化,就能有效减少人头公司开立规避查验。
另一方面,针对掺伪或假冒的边境违规厂商,应搭配地方政府查核,看边境未抽验的品项其业者内部控管方式。毕竟,没抽验到难道就一定不会没有问题吗?而地方政府要扩充查核量能,还是得超前部署,增加人力的充足性,不能每次爆发食安事件就推说人力不足。如此让每个环节都步步为营,未来才可能使食安危机减少。
(作者为台湾食品技师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