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人应有的国际人权基准
陈前总统的保外就医争议,不仅引发政治效应,更将长久以来备受忽略的受刑人就医权问题给掀开来。尤其是以目前国际人权的标准来看,我国对受刑人的处遇,实有相当大的落差。
就我国已经签署的《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而言,其中的第10条第1项即明文,即便自由已经依法被剥夺,但仍须为人性尊严与人道的对待,又同条第3项更言明,行刑的目的,在使受刑人为社会复归的准备。依此而论,受刑人虽受到人身自由的拘束,但就身为人所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却与一般人无异。
除了上述抽象的原则性宣示外,联合国亦颁布有「受拘禁者处遇最低基准规则」,以为具体的保障规范。而根据此规则第24条,受刑人于入监后,监狱须立即派医师为必要且全面的诊断,除便于日后矫治的参考外,亦可借由身体状况的记载,以来厘清受刑人的身体疾病,到底是在入监前即已罹患,还是入监后所造成。如以陈前总统所检查出的脑梗塞状况来说,若在当初入狱时,即能有完整的检查,就可判断到底是旧疾,还是北监延误就医所致,而可避免责任归属不清的争执。
而依据此规则第62条,亦要求刑事处遇机构至少要有内科、外科与精神科的设置,并要有最少一人的专职医师为对应,此看似简单的要求,但以我国目前监狱设施的实况来说,却属遥不可及的梦想。惟医疗资源缺乏的现况,却不能成为否定或限缩受刑人就医权的理由与借口,狱方就得根据基准规则第25、26条的规定,定期派医师对所有受刑人为身体与精神上的检查,对于受刑人的生病就医的请求,也应立即为诊治。甚而依据我国现行《监狱行刑法》第57条,关于自费延医的规定,也不应视为是狱方的裁量权,以防止其动辄否定,而侵害到受刑人的健康权。
所以,在监狱内医疗设施与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至少得依据基准规则第22条第2项的规定,而让患有身体或精神疾病的受刑人,能即时受有专门医师诊治的途径与权利。也因此,法务部以戒护困难为由,而对于狱外就医的门槛,采取极为严格,甚至要达于已经病危的程度,才允许保外就医的作法,不仅未达于国际人权保障的最低基准,更不符社会复归的目的,致与死刑宣告无异,而形同是种双重处罚,而严重违反宪法。
既然《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已成为我国的国内法,则对受刑人为适切、迅速且完整的医疗提供,就不能仅具有宣示作用。也因此,主事者该关注者,自不应是该不该给一位卸任总统的特别礼遇,而应是一位受刑人所该有的人权保障与人性尊严。
●作者吴景钦,博,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