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捐走了你的器官?德國國會「否決」器官捐贈的默認新制

德国争议的器官捐赠新制,经过一年的公众讨论,终于在16日付诸联邦议会辩论表决。 图/法新社

【2020. 1. 18 德国】

谁捐走了你的器官?德国国会「否决」器官捐赠的默认新制

「救人性命,但侵犯身体自主?」为解决器官捐赠人数长期低迷、等待移植名单却越拉越长的困境,德国健康部自2019年春天提出「器捐默认同意」的新制草案:提议器官捐赠由现行的「主动同意」,改为「不反对即同意」——也就是生前若未主动以书面拒绝,则一律默认死者同意器捐——重大变革案提出后,随即引发正反舆论激辩。16日,德国联邦议会针对新制草案表决,最终却以「379反对:292同意」遭压倒性否决。但在身体自主与救人性命之间,德国器官捐赠制度能否更有效率地应用?过去一年来,正反双方又是为何拥护/反对这项「德国的器捐新制」?

德国联邦议会否决的「默认器捐新制」,是针对德国1977年《器官移植法》(Transplantationsgesetz)的修法草案。其正式名称为「双重反对制」(doppelte Widerspruchslösung),是由健康部长史潘(Jens Spahn,基民盟)与具医卫专业背景的联邦议员劳特巴赫(Karl Lauterbach,社民党)于2019年4月向联邦议会正式提出。

根据双重反对制:在充分资讯告知下,年满16岁的德国公民,若生前没有主动登记为「拒绝器捐者」,死后其家属亦未能向医院证明死者反对器捐,则将一律自动默认为「同意器捐者」。

这项大刀阔斧的争议新制抛出后,随即在德国引发激烈讨论。以史潘与医界为主的支持意见认为,尽管德国多数人都对器官捐赠抱持正面态度,但现实中的器捐人数却长年低迷,器捐率远远落后国际;器捐者越来越少,等待器官移植的名单却越排越长,器捐制度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根据双重反对制:在充分资讯告知下,年满16岁的德国公民,若生前没有主动登记为「拒绝器捐者」,死后其家属亦未能向医院证明死者反对器捐,则将一律自动默认为「同意器捐者」。图为德国器捐卡。 图/欧新社

德国现行的《器官移植法》规范:年满16岁的公民若同意死后器官捐赠,则须于生前主动、明确地以书面表达意愿,一般多为自行列印官方的器捐卡,签署后随身携带或告知亲属其器捐意愿,不需另行登记归档。但尽管手续门槛极低,却很少德国人真正完成填写器捐卡。

「人们就是太懒惰了。」一名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后得以重生的病患,如此向《明镜》解释。根据统计,高达84%的德国人认同器官捐赠,但却只有39%的人完成签署器捐卡。德国器官移植基金会(DSO)的数据更显示,2019年仅932名德国人同意器官捐赠。

面对器捐者人数持续在低谷徘徊,另一头却是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的漫长名单。目前德国约有近1万人正排队等待器官移植,最迫切需求的器官为肾脏、心脏、肺脏、肝脏等。对于老人来说,看不见尽头的等待,更是用生命与时间赛跑。因为根据德国现行法律,65岁以上的病患基于手术风险与器官有效利用等理由,无法进行器官移植。

为了促进并落实德国器捐,史潘在16日的议会表决前,特地写了一封情理并陈的信,试图拉拢中间派议员。在信中他表示,「默认同意(器捐)可能不是解决一切的万灵丹」,但包含西班牙、克罗埃西亚等成功前例,都证明了默认器捐制对社会风气与文化有显著影响,「希望我们都能拿出勇气跨出这一大步」。

西班牙是国际间最先推行「默认同意器捐制」的国家之一,成效显著并因此成为当前器捐率最高的国家,远远高出德国4倍之多。

面对器捐者人数持续在低谷徘徊,另一头却是焦急等待器官移植的漫长名单,德国健康部长史潘(图)因此推动德国器捐新制的改革。 图/路透社

但对于反对意见而言,尽管当中多数人也认同器官捐赠,但却难以接受「不反对即同意」这样的激进改革。

尽管史潘多次强调,民众完全有权利拒绝器捐;然而多数德国人都同意器捐,这样的意志却难以真正反映在签署器捐卡的实际作为上,草案是为了逼使德国人更加正视自己拥有的决定权利。

但对于反对者来说,消极被动的「同意」,一方面正当代表性不足,并不是实质上的同意;另一方面,这也等同于由国家替你决定你死后,身体器官的归属,严重侵犯了身体自主权,也不符合德国《基本法》(相当于宪法)保障的人权。

像是多名基民盟议员就在16日的表决辩论中直接质疑:「沉默可以当作同意吗?」「当然,国家并无权迫使人民要器捐或不要器捐,但又有权利逼使人民对此表态吗?」

对于反对者来说,消极被动的「同意」,一方面正当代表性不足,并不是实质上的同意;另一方面,这也等同于由国家替你决定你死后,身体器官的归属,严重侵犯了身体自主权,也不符合德国《基本法》(相当于宪法)保障的人权。 图/路透社

尤其涉及生死议题,无论死者生前的真正意愿为何,在未明确表态下,「沉默即同意器捐」的认定,几乎变相等于「国家替你决定捐器官」。

部分意见亦指出,器捐率的问题不只在于签署同意器捐者的数量太少,更有效率的政策宣导、执行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疗人力资源不足、手术花费过高等,同时都是必须考量并解决的问题,而史潘的新制则显得太过躁进。

在将近一年的讨论后,联邦议会16日针对健康部提出的草案进行辩论表决,最终以「379人反对、292人同意、3人弃权」的结果压倒性否决,德国器捐制度也将大致维持现行规范。不过同日,联邦议会也表决通过了另一项由德国绿党与左翼党发起的「器捐促进草案」。

政府未来将修法规定:德国公民每十年换新身分证件时(比如护照、身分证、驾照等),将一并询问是否同意器官捐赠,让「懒得动作」的德国人能定期做出更积极明确的意愿表态。同时,政府也将整合更新全国器捐的网路系统资料库,未来无论同意或反对器捐,都将建档以供器官移植的医院核对。

联邦议会16日针对健康部提出的草案进行辩论表决,最终以「379人反对、292人同意、3人弃权」的结果压倒性否决,德国器捐制度也将大致维持现行规范。图为当日德国总理梅克尔与一众联邦议员的投票过程。 图/美联社

这项相对温和的草案,一共得到432名议员同意;200人反对;37人弃权。对于这样的结果,史潘表示尽管「不同意这是最好的方法,但两项草案其实有着一样的终极目标」,希望加速落实草案。

但相较于史潘,劳特巴赫则显得十分悲观:

「每天都有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中死去...,这项法律根本无法改变什么。完全只依赖人们在更换身分证件时改变心意。我还真的不知道,有人会在换证件时考虑他要不要器捐吗?」

关于器捐意愿的认定,目前在欧洲国家中主要分为「主动同意」、「不反对即同意」、「不反对即同意,但亲属有权反对」三种。

大多数欧洲国家已陆续采纳「不反对即同意制」,包含西班牙、克罗埃西亚、法国、爱尔兰、义大利、波兰、瑞典等约20国;在史潘版的草案闯关失败后,德国将维持现行器官捐赠法制,与英国(议会已通过「不反对即同意制」,预计2020春天施行,但未确认具体生效日期)、罗马尼亚、立陶宛等国一样继续采取「主动同意制」。

联邦议会表决的同时,场外也有反对新制草案的群众聚集示威。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