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赠协调员 生死的摆渡人
器官捐赠协调员刘林娟,回忆以前和家属沟通时的情景不禁流泪。(取自三秦网)
3月23日,广西柳州市举行遗体器官捐赠者集体缅怀活动,一名志愿者为无偿捐赠器官的逝者献上鲜花。(新华社)
一名年轻女孩的多个器官先后搭乘直升机、民航,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浙江送往北京,挽救他人生命。图为直升机抵达萧山机场后进行器官交接。(中新社资料照片)
移植手术进行中。(中新社资料照片)
大陆的器官捐赠走过一段漫长的「冰河期」后,如今已获许多民众了解、认同此一体现爱与温暖的社会公益事业。以陕西省为例,2011年7月起被确认为大陆第二批人体器官捐献(台湾称为「捐赠」)试点省分,走过6年光阴,迄今全省人体器官捐赠已超过400例,并让1000余名患者得以重获新生。
被形容为生与死的「摆渡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器官捐赠协调员刘林娟日前向媒体表示,他们每天奔波在医院与患者、生与死、希望与绝望之间,不断尝试为逝者与生者打通一条条通道,为生命搭桥、让爱延续。这个行业既称不上光鲜,且经常伴随而来的是误会、恶言相向甚至破口辱骂。
见证观念演变
2012年原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护士刘林娟,进入肾移植科器官捐赠协调办公室,开始担任一名协调员。整个团队由9位医护人员组成,包括评估医生、专职协调员,均具备大陆国家认证的相关资格。5年来刘林娟不仅见证器官捐赠观念的演变,更看尽一次次器官捐赠案例背后的冷暖人生。
「每一次,都像是灵魂的洗礼。」投身护士工作多年,让刘林娟较常人更能直观理解,掌握「器官捐赠」黄金时间的迫切性。刘林娟指出,她本身在ICU加护病房见过许多患者,包括一些年轻人,都在等待配对成功的移植器官,但有些就只能抱憾、在等待中往生。
刘林娟至今仍记忆鲜明,她所遇到的第一位潜在器官捐赠者,是个因一氧化碳中毒、生命垂危的年轻人。她尝试与其家人沟通,但才刚刚说出「捐赠」两个字,便被患者的家人团团围住,「沟通以失败告终」。等到患者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家属才提出有意捐赠部分器官的想法。
遗憾的是,移植时机已然错过。刘林娟解释说明:「从遗体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的情况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在心跳停止、死亡几分钟以后,血块完全凝结,器官就不能用于移植了。」
化小爱为大爱
「一例器官捐献,平均要跑3至5趟,时间短的一天就协调成功了,时间长的要协调一个月。」为求提高器官捐赠的成功率,刘林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倾听者」,先取得患者家属的完全信任,让对方确认生命不可逆后,才会慢慢导引至器官移植的话题上。
对器官捐赠者家属而言,动力往往出自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亲人的生命,「化小爱为大爱」。刘林娟强调:「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器官捐献协调是一项合情合理合法的公益事业,还原的是真实的人性,淳朴善良,体现出的是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