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亲笔残稿 资治通鉴露真容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中新社/微博@止战之殇夜倾城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中新社/微博@止战之殇夜倾城)

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取自维基百科

11月17日为宋朝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千年诞辰大陆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当天推出「纪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马光」公开课特别活动;世界上仅存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残稿,也伴随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登场,让观众机会一睹司马光真迹缅怀其人其文。

《资治通鉴》堪称中国最具规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上起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下迄西元959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前夕,记录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事迹原本命名为《通志》,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故,赐名《资治通鉴》。

明清之际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及《资治通鉴》一书,「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也盛赞《资治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清代另一位史家钱大昕亦强调:「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细观原稿 别出心裁

大陆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残稿》一卷,为司马光手书原稿,宽33.8公分、长130公分,共计29行、465字。记载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西元322年)正月王敦即将作乱起,至同年12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为期一年的史实。为《资治通鉴》现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的内容,但两相对照之下,有多处不尽相同。

《<资治通鉴>残稿》出自宋朝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之手,草拟于致作者司马光及其长兄司马旦的书札上。大陆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前指出,当时的纸张仍较稀缺,司马光本人也崇尚节俭;直接把信的内容划掉,在空白处草拟回信。细观原稿内容即可发现,有些字特意缺上一笔,以避当时皇帝的名讳。

清代皇帝喜爱有加

赵前表示,由《<资治通鉴>残稿》也可见到,历代一些收藏家印章、笔,从而追溯此一历史珍品时代传承脉络。包括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帝均加盖御印外,乾隆帝更是喜爱有加,并御笔题下「司马光通鉴稿」。但自宣统后,以赏赐之名,《<资治通鉴>残稿》就此流于民间

小灵通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止,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赖廷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