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捷:父母各司其职,给孩子更广阔的天空
主持人:(左)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优能中学推广管理中心 副总经理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今天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苏教授,来跟我们一起谈谈对教育的看法,欢迎苏教授。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守初心、育未来”,您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教育初心的呢?
苏彦捷:首先我得说一下我的背景,我是学习、教授、研究心理学的,我们心理学在谈教育的时候会从个体的特点、发展规律出发,然后了解这些个体的发展特点怎么在教育上运用,能够使我们的个体成才,我觉得可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较合适,并不是说我能够讲教育、我只是讲我理解的教育初心。
关于守初心,现在都在讲不忘初心,我觉得我们教育的初心应该是让我们每一个孩子能够在他所适合的环境当中顺利地成长,能够发挥他的潜能,能够长成他应该长成的样子,这是我对初心的理解。
育未来是讨论我们教育的一个主体,是我们的孩子,无论从他个体角度出发还是从家庭、社会角度出发,他都是未来,这是我的一个解读。
主持人:非常感苏教授给我们的解读,我们之前也看到您做了父亲对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您认为父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苏彦捷:因为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那么容易让大家明白,所以我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心理理论。这个词可能比较学术化,它的概念通俗一点说叫做心理理解能力,再通俗就是读心,就是对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一个理解,叫心理理论。这个概念是从动物研究而来的,比如动物看到一段录像,一个人在有两个箱子的房间中,望着房顶上的一串香蕉,这时候我们给他两张图片,一个人站在香蕉底下的箱子上,另外一个是人与站在箱子上,但是位置是在房间的角落,让黑猩猩去选哪个是解录像中问题的答案,它会选择站在香蕉底下的,即它能推理出来人是想拿到香蕉,所以需要站在香蕉底下,才有可能拿到香蕉。这就是一种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我推测你的想法,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概念为什么叫理论,理论就是对现实的总结、规律的掌握,并且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心理理论的意思就是说我能对我现在看到的事情作出解释,还能根据这样的一个解释预测和解释这个行为,所以像一个理论一样,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读心。
那么我们在心理理论发展研究当中发现中国家长跟西方家长有一些不太一样的,西方的研究一致表明我们要是从小跟孩子讲很多心理状态,比如说我高兴,那么孩子理解心理状态的能力发展的就会好,大概在4岁左右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理解任务,但是我们研究发现,我们中国孩子好像到5岁左右才行,这个就引起我的好奇,这和我们的经验不太一致。因为我们中国文化下的个体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应该是很敏感的,我们很能知道别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而且我们的文化也不喜欢很多时候把话说那么白,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比人家晚一年,这可能跟我们教养环境有关系。
因为我们的成人跟孩子交往的时候是比较少的谈论心理状态,如果你跟别的小朋友打架,那可能家长就会说你要再这样别人不会跟你玩了,不太说你要这样小朋友会很难过,难过这是讲心理状态,但我们讲结果,讲外在的行为,这样一讲,小孩子在琢磨心理状态的时候,他就不能够去重复父母怎么说的来回答经典的错误信念测试问题。我们孩子要琢磨为什么别人不跟我玩了,这个是和心理状态有关的只一点是需要他悟出来,所以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我们孩子在开始的时候要晚一些,但是不影响他随后的发展,我们到6岁左右可能跟西方孩子差不多了。
到了大学之后,我们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完成成人心理理论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时间就快,我们的错误会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父母的这种谈论方式有可能让当时的发展有一点慢,但是随后的发展就有利于我们的孩子了,因为最初的规律是他自己领悟出来的。
就是在这个研究过程当中,我们也做了一个系统比较,比较了爸爸跟妈妈,我们当时的研究发现,妈妈在亲子谈话,阅读无字故事的时候,将外在的行为,讲后果,她会给孩子详细解释一些东西,但是爸爸在这样的情境中,简单讲述就可以起到促进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爸爸只要说就行。
爸爸妈妈对孩子心理理解能力发展影响的方式非常不一样,也就是说爸爸和妈妈起的作用是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这种现象我们怎么解释呢?我们觉得可能跟孩子对父母教养角色的期待有关,孩子认为妈妈就得详细说我才能听的进去,但是爸爸可能平时讲的比较少,所以爸爸只要说就行,爸爸简单地说就可以起到作用。
我们的孩子其实在心理理解的时候还会包括对别人情绪状态的理解,我们发现在青少年的时候爸爸的作用特别的突出,特别对男孩,不只是爸爸作为一种男性角色的榜样,而且爸爸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和孩子的接触和交流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从小的依恋关系的延续,对他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觉得父亲的作用真的是不可替代的。
主持人:对,青少年特别是对男生来说,父亲有他独特的作用,能不能给爸爸们一些建议,哪一些是必须或者最好由父亲来承担的责任?
苏彦捷:这个其实挺难说的,没有那么明显的一个区分。我就觉得第一不缺位,第二可能要在和母亲的教养当中做互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冲突和不一致。因为小孩子非常聪明,他会觉得说这件事如果跟爸爸说不太好,就会找妈妈说,这样可能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其实爸爸不一定要做成多么理想的什么样子,只要你去做,就会对孩子有影响,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只要人在就行。
主持人:明白,您刚才也提到了父亲和母亲保持一致交流的观念,在孩子面前不要让孩子产生混乱,并且在过程当中让孩子长成他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不应该添加规则性的东西束缚了他。
苏彦捷:规则是要有的,但是怎么让他接受规则是我们要考虑的。
家庭教育的三种模式
主持人:现在也有人说孩子的教育有三种途径,1、有父母怎么对我的我们怎么对孩子,2、学习教育知识,按书教孩子,3、用心读懂孩子,因材施教。那您是如何来看待这三种不同的育儿方式的呢?
苏彦捷:从我角度来说,我觉得每一种都是非常自然的。
第一次层次我们对待我们孩子的方式,代际传递传承的东西是非常强的。我们中国的家长为什么那样跟孩子讲,就是因为我父母跟我这样讲,我们很自然这样去讲,我觉得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第二个层次,现在父母很多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觉醒了,要去学习一些东西,这样做是很好,但是如果做不到你学的那些理想的做法,我觉得也不用太纠结和焦虑,有的时候学了这样那样的方法,可是在实践中,有时候会忘了或者不太习惯去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我觉得没关系。但是你要有反思的意识,比如:父母教给或者带给我的方法有没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有不好的影响我们怎么去弥补,有这个意识就非常好了,学习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刻板的,非得去模仿。
第三个层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是说适应所有的方法,所以你学的那些东西,我觉得要去学道,就是说道理是什么,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做家长、老师,不是读几本书就做得好的,一定要认真琢磨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然后把学到的用到孩子身上,寻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我们在我们父母带给我们方式的基础上,学一些方法,比如对很多孩子有用的典型的做法,然后用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一定去读他、懂他,才能有更好的结果。
学会接纳每个人的多元性
主持人:现在其实社会上有很多的声音,比如看到越来越多的男生来承担家务,女生在职场当中越来越彪悍,而且还有之前说的“穷养儿富养女”,在不同的声音出现时,您如何看待这多变世界的不同现象呢?
苏彦捷:这个其实和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系,我们的性别角色是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如果你生理上是男孩子,别人会用男性角色来要求你、塑造你,这个时候,我们叫生物学基础上和我们的文化与社会预期结合,成为我们现在的样子。
在独生子女时代做性别角色研究中发现,男性、女性都是往中性走的。比如一个男孩子,父母说不要那么闹腾,那么冒险,所以男孩子可能乖一些;女孩子呢,不能受欺负,所以就厉害一点。我觉得一个性别角色是自身的一个选择,这里面性别认同很重要,哪一种性别角色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只要能够在生活环境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且我们在讲到性别角色有极端的男性化,大家觉得男孩子就要成功等等。男孩子要受了委屈怎么办?就得发泄,我觉得也可以接受自己示弱的一面,如果一个男孩子接受男人要在外打拼,也可以接受男人在家里做家务,对自己灵活一点,别太和自己较劲。我觉得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越来越多元性,所以不一定非得要拘泥于我要成为什么样子,我只要觉得比较舒服,发展顺利就很好。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宽容,不一定非得要求一个个体就得这样,或者就得那样。这样可能我们每个人各得其所,然后发展和生活也就比较顺利了。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苏教授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分享,也特别感谢您之前一些文字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整个社会沉淀下来很好的一套育儿方式,我们也特别期待接下来在我们整个家庭教育过程当中,我们父母的角色可以不缺位,并且互相补充。再一次谢谢您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专访和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