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泳霖》中美较量「多边主义」话语权
欧盟与中国投资协定的谈判进入最后关头。(示意图/shutterstock)
「欧中投资协定」签署板上钉钉,尽管拜登阵营表达严重关切,欧美多股政治力量试图在最后关头阻止协议达成,但这并不影响欧盟27个成员国的「共识决」一致同意签署。
表面上看,一方面是欧洲经受不住14亿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搁置政治分歧,共享经贸红利,另一方面亦与中美经济实力消长有关。疫后大陆经济更显强韧,欧洲很难拒绝与其展开深入经贸合作,反观美国的社会撕裂、经济衰退与国际领导力折损,短期内远非拜登一己之力可以扭转。
不过,从深层意义上看,北京排除各种干扰与欧盟各方达成一致,可以视为拜登上台前对其一贯主张的「多边主义」的炫耀式回应,中国大陆在与美方围绕多边主义话语权的争夺中已抢占先机,而这背后又潜藏着中西战略文化内涵的差异。
就美国对外战略而言,「孤立主义」与「多边主义」一向是史上美国两派论争之焦点,前者与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优势有关,后者则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的霸权地位以及继承基督新教的意识形态。换言之,美式多边主义的内涵是以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为核心、以基督新教文化圈为基础,一旦逾越前述条件,美国只会进行策略性合作,或以「同盟」为包装的恩庇─侍从关系。
例如,美英加澳纽共享情报的「五眼联盟」,永远处于美国领导的多边主义架构的核心地位,既不可动摇,亦难以扩容。而在真正意义的盟友之外,美国策略性合作对象,既包括独裁者、君主,也包括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或左翼政权,但此类合作往往视美方短期利益而改变,随时用之即弃,案例不胜枚举。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秉持的多边主义则充满东方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朴素感,简言之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中共建政以来,从周恩来的「五项原则」到邓小平、江胡时期的「不结盟」、「国际关系民主化」再到习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毛时代政治挂帅以外,大陆的外交路线均诉求超越不同文明、制度、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务实合作。
由此可见,尽管拜登在胜选后重申将重拾「多边主义」,但其内涵是联合盟国遏制中国,反观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G20、APEC和对内会议上反复强调「高举多边主义旗帜」,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无意掀起中美对抗、文明之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号召全世界一起共享大陆发展成果。
不可低估的是,北京「大家商量着办」的多边主义,与传统文化中「合纵连横」战略是分进合击的。面对后疫情时代、后川普时代,世界各国「求安定、求复苏」的迫切心态,大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主动出击,一手牢牢抓住「周边外交」稳住日韩星菲等国,另一手则是以德法为抓手争取对欧关系的突破。
协定谈判期间,欧盟多次以香港、新疆、人权议题向北京施压,现在回过头看,这些只不过是讨价还价的筹码。而随着谈判告终,「12港人案」以轻判收场,大陆在劳工标准上有所让步,再加上近几年大陆推行高强度的节能减碳政策,其效果已被普遍认可,这又增加了北京的国际信誉。
中国大陆正在丰富「多边主义」内涵,以目前情势来看,拜登以美式多边主义要求西方联合遏制中国的呼唤,或许已经过时了。
(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