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国家公园种红树林 增碳汇
台江国家公园湿地达7720公顷,到处可见红树林身影。(曹婷婷摄)
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携手中兴大学、台湾大哥大启动「红树林复合式养殖模式」,明年3月于城西湿地废弃鱼塭种植3000棵红树林,利用红树林增加碳汇、净化水质及活化废弃鱼塭盐田。中兴大学特聘教授林幸助说,这在国内外都是先驱实验,预期2030年可望增加34万吨碳汇,未来也希望该技术能推广到其他国家。
林幸助表示,蓝碳中以红树林碳储存能力最高,此次为期3年计划,选定台江国家公园为实验场域,基地面积2.7公顷,将栽种五梨跤、榄李1公顷,其中0.8公顷采自然方式生长,且避开目前大量生长的海茄冬,确保生物多样性,其余0.2公顷将施肥,同时结合奈米科技、微生物操作方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可增加碳汇量,并与现地红树林作为对照组。
林幸助强调,红树林价值在联合国被认可,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碳汇的双赢策略,除可减碳,还具有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观光休憩等功能。
台湾红树林集中在西南沿海,但未来随着海平面上升、暴潮等影响,云林、嘉义、台南等地红树林可能消失,要先把它们种回来,才能应付气候变迁影响。这项实验目的希望活化废弃鱼塭、盐田,提升碳汇,也为渔民创造生计,未来也盼该技术能推广到其他国家。
台江处表示,此一实验计划希望建构红树林复合式养殖负碳技术,过程也会监测温室气体排放,也会算出碳汇量,形成范例技术。林幸助提到,云嘉南废弃鱼塭盐田4460公顷,若都能种红树林,未来每年将增加约34万吨碳汇。
台江国家公园处长谢伟松表示,国内蓝碳研究、实践刚起步,蓝碳固碳能力是绿碳4到6倍,但目前蓝碳固碳系数都参照国际,缺少台湾在地固碳系数、技术,台江处与中兴大学合作,透过3年复育计划探讨蓝碳负碳技术研发与碳权开发,期待未来推展到台湾其他湿地,让湿地功能更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