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我在贵州 见证中国又走完一趟长征

苹果中国贵安数据中心是苹果公司在美国和欧洲之后设立的第三个数据中心。(许依晨摄)

前言:这世上有一群人,心中有火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样,聚集在一起,成为火炬,照亮黎明到来前的漫长之路。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一段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王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之大。

位于今贵州中西部与川滇部分地区夜郎国,原本是个与中原文明隔绝的众多小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可是就在汉武帝元狩元年,不可一世的夜郎王闹出了一个笑话,这笑话还真就让夜郎国在青史上大大地露了脸。原来汉武帝欲通过西南夷开辟一条通往身毒道路,派遣使者前往夜郎。汉使向夜郎王说明来历,夜郎王竟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这下令汉使啼笑皆非,「夜郎自大」的典故从此流传千年。

成语即使是小学生都不陌生了,但早在夜郎王发出这句贻笑青史的疑问前,邻近的滇国国王早已对汉使发出了同样的疑问,古人却把这句带贬意的话套在夜郎之上,确实有失公允。

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诞生,其实是由于客观环境造成的。夜郎国所处的环境长期与世隔绝,交通闭塞,信息不通,以致国人眼界受限,如井底之蛙。后来王阳明被贬谪至贵州龙场,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如果不是贵州恶劣的天候环境,怎么会把好好的人流放到这里自生自灭?也许又与那一句民间谚语有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讲的人多了,渐渐地,贵州就与交通闭塞、 土地贫瘠、 落后穷困的刻板印象捆在了一起。

这种刻板印象自然也把我捆住了,当我惊叹于大陆沿海省市的日新月异时,贵州竟以天翻地覆的速度,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

贵州,一个低调的省份,打开某乎,仍可在近两年内刷到一些关于贵州存在感极低的帖子,有网友说自己在贵州上学,结果被问,贵州在哪个省?云南吗?我的地理概念虽不至于这么差,却也对贵州不甚了解,出发前做了一点功课,才知道原来早在我还未实地走访大陆前,大数据产业就让曾经高山环绕、沟壑险阻的贵州拥抱了世界,昔日一个荒无人烟的深山角落,如今一跃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天眼FAST!

这无异是贵州最耀眼的名片,却也是被我长期忽略的惊人成就,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贵州吗?这就是我印象中那个穷困落后、什么都缺的内陆省份吗?

我是在2019年8月去贵州的,据统计,曾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排名中长期徘徊于低谷的贵州,已连续7年半GDP增速位列全国前三,2020年疫情笼罩期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826.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0年位居中国前列。

降落贵阳机场前,从机窗望下去,但见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广袤的绿地上完全不见平原,正应了那句话——地无三里平。然而就在这一片起伏不定、广袤无垠(yin)的绿意间,一架架桥梁将山峦连接在一起,汽车飞速地行驶在桥梁上,底下是湍急的水流,要在高山峡谷间搭建一座坚固无比的桥梁,其困难度实在令人难以想像!现今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造出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伟大成就。说一说桥梁好了,世界桥梁一百座,贵州桥梁就占了四十余座,堪称「桥梁博物馆」,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钢管拱桥等诸多现代桥梁在崇山峻岭、深谷急流间凌空飞越,突破天然屏障,诸多世界级大桥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鸭池河大桥、清水河大桥、六广河大桥、坝陵河大桥、平塘大桥等横空出世,壮丽无比。

桥梁的营建让天堑(qian)成了通途,让天涯成了比邻,「黔道难」走入了历史。反过来说,这也是因为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环境,才让中国人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辛勤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让贵州脱贫之路愈走越宽, 依托农村公路交通网,贵州一跃成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过去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有些地方,深谷环绕,山川险阻,人们出行、饮水、用电、上学、看病、通信都成了现实的考验。2021年最新数据显示,现今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人搬出大山,在2021年的今天,中国又走完了一趟长征,目标是——摘下贵州的绝对贫困帽。

这实在令我这台湾90后女生感到无比震撼!首先,以我浅薄的知识面能想到的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贵州,平原地带寥寥可数,正因如此,所以贵州的交通道路修建不是很容易的,而道路,正是扶贫工作的基本条件。

第二,中国人都是有土地情节的,你要「易地扶贫搬迁」,叫人迁离家园,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肯定有些老人不愿走出去,《平凡的世界》里,田福堂、孙少安下跪求金老太太搬家;《山海情》中,老太爷抗拒搬迁,吞下农药。这些老人,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也许就是邻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对他们而言,他们的根扎在这里,祖祖辈辈的魂魄在这里,土地等同生命,要他们往未知的他乡迁移,他们宁可固守大山,偏安一隅。

万事开头难,套句《山海情》里的一句话,明明是劝人过好日子,咋就那么难。

人要走出去,再来,产业扶持也是个重要的环节,就像今年口碑很好的《山海情》中有一幕,扶贫的珍珠鸡都能吃得干干净净,人只顾得上眼前温饱,那还谈什么未来小康?所以光是给物资是不行的。「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才是硬道理,除了对口帮扶资金支持,还要持续壮大帮扶产业,加强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脱贫人口的稳岗就业,才能实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山绿水即是金山银山」的最终目标。

贵州网红侗家七仙女」居住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zhong]镇宝村的原始侗族村寨,这里距县城近100里山路,开车需4小时,导航都定位不到,却在盖宝村书记吴玉圣和他的短视频团队手把手的协助下,村庄当舞台,流水作配乐,一条视频,卖光了全村的稻花鱼,一次直播,清空了几百斤香禾糯,让人惊喜的是,直播还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令许多外地游客循着七仙女清澈的嗓音,到盖宝村来找诗与远方,这又给当地村民增加了旅游收入。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七仙女」带货卖茶。那次,直播浏览量超过110万人次,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180万元。七仙女还上电视直播带货,贵州羊肉粉、酸汤鱼调料和香禾糯米等特色美食迎来抢购热潮,3个小时的直播总销售额达1.37亿元,村里18位村民入股团队分红,其中10位是贫困户,曾经的留守儿童愿意回家乡闯荡,过去看不见前途的贫困户迎来脱贫的曙光。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所有打动人心的扶贫事迹都离不开经济腾飞的一路凯歌,也离不开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饱含深情,而七仙女,只是遍地盛放的一朵灿烂耀眼的扶贫之花。

是的,若说大数据产业与中国天眼令我大开眼界,那么亲眼见证的一步一脚印的扶贫事迹,那些面目朴实无华、任重道远、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用一颗真心去熨贴着这片美丽土地的扶贫工作者,才是贵州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我在贵州一个深度贫困县城里,感受到从居民身上散发出来的自信蓬勃。一个地方若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必定细微到连人的精神面貌都大大地改变了,走在纳雍县的街道上,我特别观察了当地居民的神态。我能感受到有一股自信在支撑着他们,这种自信源于生活的改善,源自于未来的憧憬。其实人的思维很简单,住有其屋,安居乐业,守得一世顺遂,方为人间乐土。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到访贵州,在游记中发出感叹:「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时至今日,山还是那些山,而错落其间的贵州却已历经了沧桑巨变。

写到这里,外头起风了,我忽然想到一首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就是中国力量。(纳兰采桑/台南)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