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两岸交流地雷多 需相互给台阶

社评

赖清德总统首次出访并过境美国,大陆武吓未文攻、陆生团访台造成轰动,却为「中国台北」称呼爆发争议、双城论坛几经波折终于敲定、北京学者访台部分获准,也有部分遭拒。两岸情势诡谲,穿透现象看本质可以发现:「交流vs.反交流」、「和缓vs.强硬」两股力量交缠,既出现在两岸之间,也出现在台湾内部、执政团队内部。

两岸政治 高度敏感

赖清德政府就职已经超过半年,大陆对赖政府的定性非常明确:习近平对拜登点名赖清德具有「台独本性」,大陆军方一再指称国军是「台独武装」并持续以军机舰围台,大陆国安部、国台办多次端出「惩独」措施。从事实面观察,两岸处于水火不容、高度敌对状态,大陆对民进党强硬立场已固化。

大陆的态度让赖政府对北京促交流、促融合的措施,习惯从政治性、敌对性角度解读,「交流=统战」的说法充斥绿营民代和媒体。无论之前快闪访台影星胡歌,或此次掀起旋风的奥运冠军马龙,绿营高度警惕大陆团在台引发的正面反应。这几天大肆炒作大陆收买台湾网红帮大陆「统战」半真半假的讯息,企图让网红登陆潮降温。再如国安高层对大陆人士来台交流审查从严,即使获准亦设下极严格规范,让交流活动风声鹤唳。

不过,两岸高层对交流仍持正面态度。习近平今年4月曾说「邀请台湾同胞来大陆走走,乐见大陆民众去宝岛看看」,释出双向观光的善意,赖清德520演说回应,两岸可以先从重启双边对等的观光旅游及学位生来台就学开始,一起追求和平共荣。赖清德于国庆演说提出「新两国论」,导致台海紧张后,习近平到福建视察时仍然喊话「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赖清德也在帛琉宣示「希望两岸展开健康有序的交流」。政治对抗激烈,但「开放交流」仍是官方的立场。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陆生团访台,绿营人士与媒体以成员皆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为理由表态反对,但陆委会顶住压力,认定「没有国安疑虑、乐见两岸交流」,终于让陆生团踏上宝岛土地,并受到民众自发性的热情欢迎。

未料「中国台北」称呼风波引发绿营强烈反弹,陆委会不得不表示「不排除开罚」,有意用「事缓则圆」的方式,处理这场政治风暴,遗憾马英九基金会以强硬态度回击,风波愈演愈烈,陆委会骑虎难下。

民间交流 珍惜善意

陆生团事件反映出台湾社会的真实民意:首先,支持两岸交流的民意多于反对,这个结构不仅从1月大选结果反映出来,也可以从陆生团访台获得民众自发性的欢迎看出来;其次,反对交流的民意源于民进党基本盘,而且相当坚固,但这个「巨厚同温层」无法影响支持交流民众的认知。无论是抗中派的反弹,还是政府内部鹰派「卡」交流,都徒劳无功,但掌握执政优势与话语权,造成大陆与国际社会对台湾错误的认知。

民进党及其支持者,对两岸交流愈来愈不自信。陆生团在「中国台北」风波爆发后,遭到独派和亲绿学生团体的抗议,大陆师生十分克制,抗议者也没有采取极端动作,所有抗议活动都以和平收场。绿营如果自信,藉抗议行动让大陆师生听到不同的声音,体验台湾多元自由民主的日常,应该于愿足矣,但绿营一面倒呼吁以行政、法律手段限制或禁止大陆派团「统战台湾」,暴露了恐惧的心态。

两岸关系历经8年官方不接触、6年美中激烈对抗、3年疫情民间交流中断的不利背景,各方都应该对交流的恢复,多一些自信与耐心,多一些善意,不要被激进、极端言行或被动式回应带风向,不要怕短暂的逆风与逆流。两岸之间、蓝绿之间,尤其风波当事人更要相互给下台阶,珍惜得来不易的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