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特使搭桥 两岸三输变三赢
旺报社评
寻求连任的国民党主席江启臣提议邀请马英九作为特使登陆,另一位候选人朱立伦也表示会请马英九在两岸扮演关键角色,看来国民党内对重启国共高层交流具有共识。但马英九的登陆禁令早在今年520已经解除,理论上马英九访陆,不必等到党主席选后,江启臣、朱立伦的说法究竟是否选举语言,还需要未来事实验证。
台海结束无底线对抗
两岸关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沟通,因而衍生出严重的相互误判。这在去年9月海峡论坛「王金平参会风波」中展现得非常清楚。当时王金平受邀登陆,曾知会蔡总统并达成某种默契,国民党中央也乐观其成,但一个意外掀起两岸舆论风暴,这场原本有助于红蓝绿三赢的互动,瞬间沦为「三输」的尴尬。
「王金平风波」正值美国大选前,川普大打「台湾牌」抗中奋力一搏,当时民进党政府并未从疫情初期的反中激进中走出,但现在时空背景已经不同。首先,拜登上任后,美中在台海议题上重新建构底线,中共重申对台和统路线不变,美国则重申维持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独的立场,美中将在台海维持「斗而不破」的基本格局,川普任内台海无底线对抗危机已经结束。
其次,就两岸关系而言,蔡政府已经逐渐走出选举前后的反中狂热,并对大陆逐步回归务实。近期政府委托民间企业及团体与上海复星成功洽购BNT疫苗,最终还是接受了「复必泰」字样的标签包装,已反映出上述的转变。「抗中」热潮在逐渐转为理性趋势下,两岸如何缓和紧张、突破僵局,达成某种政治性互动或沟通的可能性就上升了。
民进党执政5年,民共之间已无互信,国民党更有机会与大陆建立沟通关系。马英九登陆当可向北京乃至大陆社会传递至少2个讯号:第一,台湾仍有相当比例的民意支持两岸和平、反对台独挑起两岸冲突,希望两岸继续交流合作。马政府8年执政评价各异,至少在两岸政策上,曾创造一段两岸关系黄金岁月。第二,台湾政坛绝非「一面倒」亲美反中,仍有相当一股力量谋求两岸一中、和平发展。马英九任内「三不」政策虽有争议,但他卸任后提出「不排斥统一」实属不易。
台湾民意的2个真相
上述2个讯号是台湾社会民意的「真相」,但因为这几年两岸缺乏沟通、民粹窜起,加上外部势力干扰,这些真相被舆论喧嚣和激进言辞所淹没。作为一位已经卸任、不再有政治包袱的前总统,马英九恰好是向大陆传递和平讯号的使者。当然,马英九对大陆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坚持,有些主张北京未必中意,但他坚持中华民族、反对台独的立场及为两岸关系作出的贡献,相信陆方仍欢迎马英九登陆,大陆涉台官媒《海峡之声》就刊文释出了正面讯号。
更关键的是,马英九登陆将「挽救」国共互信。马英九任内以总统身分推动两岸制度化协商、促成领导人会晤,但他为两岸关系所做的贡献,本质还是在国共平台架构下、落实2005年连胡公报的接力。这并不是要说两岸关系从属于国共关系,而是说明国共关系历来都是促进两岸和平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国民党主导的国统会及一中涵义决议文,怎么会有1992年两岸共识?如果没有2005年以来历次国共论坛,尤其是2008年后大量马政府高层以国共平台名义与陆方充分沟通、累积信任,怎么会有那8年两岸协商交流热络的荣景?
过去1年多来的国共互动几乎清零,双方互信也面临考验。北京已经对现在的国民党相当冷淡,甚至不时发话敲打。长此以往,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中的话语权、论述力将丧失殆尽,当年曾吸引多数民意认同的「两岸牌」也将彻底沦为负担。上任后疏于经营国共关系的江启臣,在选前先抛出马英九登陆的设想,后又表态自己「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这些是否为选举语言不得而知,且上述言论也未必会让北京对其另眼相看,但江启臣的提议的确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十字路口,无论谁赢得国民党主席选举,都应该认真规画以合适身分(如国民党特使或荣誉主席),派遣马英九访问大陆,甚至亲自到大陆进行新破冰之旅,重建国共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