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母亲总是讨厌我这个女儿?
▲原来被视作为「伙伴」的女儿,有时会被视为对手。(图/CFP视觉中国)
不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影视作品里,「母女关系」一直都是常被选用的题材。
对母亲来说,女儿的诞生让人特别期待,也特别依赖。这个新生的孩子,也许能够成为自己在家中的同志;也许能够代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无论如何,女儿势必是在家中,最能理解自己的人。
当然,母亲对女儿的情感也不只有期待与依赖。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在家庭中,母亲反而是最常对女儿进行外貌羞辱的角色,常常将「我以前哪有你这么胖」、「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我早就不知道交过几个男朋友了」这种话挂在嘴边。
因为,背负这样期待的女儿,最后往往也会成为妈妈的对手。
▲血观音中的母女关系,亦敌亦友,将复杂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图/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母亲与女儿的「特殊情感」,源自同性别
母子、父女的关系就不像母女关系,充满着爱恨情仇的情绪纠葛。正是因为母女同性别,两个人之间不免会有比较、以及身份继承的关系。
在许多电影中,常常会用一个行为来描绘母女关系:母亲为女儿梳头。电影Stoker中,女儿India正在为母亲梳头,颇有权力倒转的象征意义。
梳头发是个极具象征性的活动。替女儿梳头发,可以加深母女关系中两人「性别相同」的意识。当过女儿的人都知道,出门之前,母亲总是会花上许多时间将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两人边讨论今天应该是绑马尾、还是绑鱼骨辫,并一起挑选今天该用哪些发饰。
或者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儿,会开始想偷用妈妈的化妆品、偷穿高跟鞋,会在假日的时候穿妈妈的衣服出去。性别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时,母亲的体会也会更加强烈——女儿不再是孩子了,而是一个女孩儿了。
这些时候,特别能感受到与母亲与女儿性别相同所带来的羁绊。
「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这句话应该改成,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本就会越来越多。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母应该都会希望小孩的成就,可以超越自己能做到父母做不到的事。
但母亲对女儿的期待上特别强烈,甚至有复制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本就高,母亲出于「保护」的心态、或是「我是为你好」的心态,将某些社会期待强加在女儿身上。因为她知道,她走过这条路、她曾经在社会上遭受压迫,所以她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这些风险。所以,她将自己过往的经验转化成对女儿的期待,不论是好是坏,都希望女儿可以全盘接受。
这是「同为女人的期待」
因此母亲的期待,时常聚焦在「身为女孩子应该有的表现或期待」上。无论是未来的工作、个性、还是外表,母亲对女儿时常特别严苛,甚至会将女儿当作延续自己「未竟的梦想」的工具。
▲电影《黑天鹅》,女主角即是在母亲的期待下成为一名芭蕾舞者。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目标,将自己的期待加诸在子女身上的后果,通常都十分悲剧。
除了梦想的继承,通常母亲也会期待女儿成为大家闺秀、或者是个性开朗,心地善良、讨人喜爱的女孩。而且这通常会与母亲的特质息息相关,例如母亲如果曾因性格保守、怕生而吃亏的话,她就会希望自己的女儿,别步上自己的后尘。
而最悲惨的情况,通常是女儿为了获得母亲的认同,就算母亲的期待与自己不相符,但为了得到爱、得到称赞,勉强自己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当然,这个现象也不局限于母女之间,很多亲子关系都会有类似剧码发生。
「妳为什么就不能_____一点?」在《被讨厌的女儿》一书当中,有位客户曾因母女关系问题而去咨商:
她说:「我从小就经常被母亲指责:『你为什么不能活泼一点呢?』『你为什么总是一脸阴郁的样子呢?』『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交到朋友啊?』」
其实,这位客户的母亲也因为非常怕生,无法顺利融入妈妈友的圈子。她本人对此非常介意,才更加希望女儿可以拥有活跃的社交生活。
然而,这位客户生性文静,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待在群体之中反而觉得痛苦。但因为母亲不认同这种行为,她只好假装自己和几个朋友总是玩得很开心的样子。
相反地,也有客户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引人注目,但母亲总是一再告诫她要收敛自制,结果长大反而变成另一种个性的人了。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甚至也许你就是故事的主角。这样的亲子关系,不但会让双方都非常痛苦,也会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或许我们可以在往更宏观的方式思考:也许女性普遍被认为比较文静、比较不具备领导特质、比较不活泼好动,根本不是女性「本质上」如此。而是每个女性都在自己的生长过程中,被告诫太活泼会出事。久而久之,我们都在一连串的警告当中,活成了最乖巧的样子。
当然,也有些人从小就具备了反抗精神,面对家人施加的期待,选择反抗或置之不理。这样的家庭环境充满烟硝,对于母亲来说,自己的期待与付出最后却被报以抗拒──于是原来被视作为「伙伴」的女儿,有时会被视为对手。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女性主义有事吗」。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