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的領袖」瘂弦辭世 培育文壇後輩不遺餘力
痖弦曾从事许多工作,但始终自觉自己是位诗人。本报系资料照片
被誉为台湾现代诗启发者的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本月11日上午11时43分于温哥华逝世,享耆寿92岁。
痖弦17岁那年,从军来台,后进入政工干校(现为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影剧系就读。1954年,参与创立「创世纪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与张默、洛夫获封「诗坛铁三角」,其为1950年代的台湾带来新诗和超现实主义思潮,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带来深远且关键的影响。
痖弦自1972年任教于政大、文化,及东吴等校,1975年任幼狮文化总编辑,1977年起任联合报副刊组主任,主编《联合报副刊》达20年之久,1988年以副总编辑退休,去年获颁第27届「台北文化奖」。
痖弦主张,「诗,是文类里面相当风光的。」他曾说,诗、文学作为和人类思想生活相关的文体,关心的一定是人生的意义与欠缺,以及那些值得自我批判的时刻,要是拿这些做为创作主题,会格外有意义。
痖弦的诗作集中在1953至1965年间,近30余年,他已停止创作,后半期主要扮演文学编辑的角色。回首自己的创作生涯,痖弦谦称外界喜欢以「诗」来总结他的工作,但他始终觉得写得不够,原因之一是他过去花了许多时间在编辑工作上,耽搁了写作,「诗的创作是娇嫩的艺术,不能停,停了就接不上了。」
《痖弦诗集》出版至今已有40余年,洪范书店负责人叶步荣分享,此诗集稳定出版了40多年,每年的销量甚至呈微幅成长,在萎缩的书市实属不易。诗人余光中也曾评论,「痖弦诗集」88首中,至少有10首可传世。
作家陈义芝评析,痖弦的语调像是告解,但其实又像是控诉,具社会批判力。痖弦用一首诗、用很精准的元素,把人生、把世上的现象全都表露无遗。
痖弦自《创世纪》、《幼狮文艺》到《联合报副刊》,一路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培育文坛青年后辈向来不遗余力,例如规画筹办「联合报文学奖」,鼓励全球华人作家投稿、主编多部重要选集。
诗人张默曾称,「目前还没有的诗人可以超越他(痖弦)」;陈义芝也说,「他创作的诗为民族的母语有极大的贡献」;文讯杂志总编辑封德屏则赞痖弦是文化界的领袖,更是传播界的标竿。
电影导演陈怀恩在拍摄痖弦《如歌的行板》纪录片时发现,「几乎每一个文学家都有一个好朋友叫痖弦。」他提到,在访问许多作家时,他们都会主动提到痖弦老师当年写给他们的信,看得出痖弦对他们的激励。
除了文学创作外,痖弦推动文学发展也不遗余力。他编纂《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诗卷》时,广泛收录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香港、英国和美国等海外华侨、 华裔诗人的作品;在联合报文学奖中也附设「中国大陆短篇小说奖」,鼓励两岸作家间的交流。这些做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氛围下,有划时代意义,亦为华文创作、文学的未来走向,埋下关键种子,企图将台北打造为华人文学的重镇。
痖弦曾说,自己是一个著名的老编,因为阅读有了收获,前辈们写的东西,自己大多有纪录,所以,「一般老先生(前辈)看到我都很高兴。」汇集光复前台湾作家作品的《宝刀集》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催生出的经典之作。
封德屏说,痖弦不仅关心本土,其视野布局全世界,让《联合报副刊》的影响力扩及到东南亚、北美,对全世界的华文读者影响甚远。
痖弦去年获「台北文学奖」殊荣,由女儿鹿苹返台代表领奖。鹿苹致词时提到,痖弦获奖,像刚出道的文艺青年一样开心。她也说,痖弦曾从事过非常多工作,但痖弦始终自觉自己是位诗人,也相信获得台北文化奖的肯定是来自于诗人的身分。
作家杨渡在个人脸书写下「怀痖弦-那带着果香的声音」一文悼念,他表示,2024年《创世纪》诗刊70周年,洛夫已逝,痖弦在加拿大也过世。「这世界唯有诗,能不被死亡带走。痖弦,留下了诗,和他带着果香的朗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