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刷5次牙,为什么还会有牙周病?

图/康健杂志 文/康健杂志

台湾约九成的成人认为自己有牙周病。到底什么是牙周病的征兆?你已经是牙周病高危险群了吗?《康健》为您解答。

爱琳从小牙齿健康就欠佳,但从来也不知道正确的清洁方法,总认为「有刷有保佑」,并没察觉,牙齿渐渐地损坏。

20几岁时,她刷牙时牙龈开始会流血,但她仍不以为意,就这样又过了几年。

直到29歳时,她觉得牙齿「怪怪的」,才想到去看牙医。除了下排右边第2颗门牙用手压一压,牙齿下方会流出脓液外,一咬苹果,上门牙还会出血。

果然,牙周病专科医师诊断后,爱琳牙周被破坏的程度严重,医师做完诊断和评估后,马上设计治疗计划,每次只能清洁8颗牙齿,有的牙齿还需靠手术才有办法清洁到。

治疗牙周病的同时,医师也建议爱琳,同时看根管治疗科和齿列矫正科的医师,对特定的牙齿做治疗。

牙齿生了场大病后,爱琳终于向牙医师学得正确刷牙的方法,让她的牙齿健康不再恶化。从那之后,爱琳每天至少刷两次牙,并定期让牙医洗牙检查牙齿,到现在39岁,爱琳的牙齿再也没有出现问题

刷牙次数的多寡与牙齿是否刷干净,并无一定的关系。真正的「刷干净」,不是只把饭粒菜渣刷出来就及格。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刷牙是要把细菌刷掉,而细菌主要是附着在牙齿与牙龈接处及牙缝,所以刷牙时,刷毛要碰到牙龈,而且更要用牙线来清洁牙缝,才能真正「刷干净」。

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了解什么是牙周病,对于偶尔刷牙流血,牙肉肿一下自己就好,并不太在意。事实上,这些都是牙周病的象征。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苏鸿辉表示,牙周病不像蛀牙会痛会酸,总是悄悄地进行,不易被发现。

「美国人也是有八、九成的人患牙周病,但因为提早检查,他们多是程度轻微的病人,但台湾的八、九成程度较为严重,」台北马偕医院牙周病科主治医师陈立盛表示。

没有控制的牙周病,不只让牙龈出血、浮肿、牙齿脱落,还可能影响全身的健康。

健康的牙龈在正常刷牙时是不会流血的,若是刷牙会流血,常常是牙周病初期的征兆,也表示牙龈有发炎的现象。但是相反的,不管牙龈有没有发炎,会不会流血,若刷牙时刷毛并没有碰到牙龈,牙龈没有受到磨擦,则当然不会流血,所以刷牙不会流血,并不表示牙龈一定健康。

牙周病有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牙龈炎牙周炎。 「牙周」指的是支持牙齿的组织,包括牙龈、齿槽骨、骨头的骨质、牙周的韧带等等。

这些部位病变的成因主要是洁牙不当,造成细菌在牙齿与牙龈接缝处渐渐堆积,产生肉眼看不见,透明而黏稠的牙菌斑。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牙龈,造成牙龈发炎、浮肿、易出血。牙菌斑日积月累,连同唾液中的物质会形成结石,然后牙结石上方再盖一层牙菌斑,如此不断地交互堆叠,「就像珊瑚生长一样,」中华民国牙周病医学会监事陈柏坚形容。

他表示,口腔内细菌有三百多种,目前与牙周病相关的细菌有十多种,其中对牙周破坏力最强的是厌氧菌。如果没有及时控制细菌,「细菌常是一个带着一个来,先到的营造适合下一种细菌生长的环境,继续破坏组织的工程,」陈柏坚解释。

发炎的牙龈遭到破坏后,与牙齿分离,形成容易藏污纳垢的囊袋,牙周的健康更形恶化。再不清除,囊袋就像细菌进入齿槽骨和体内的大门,除了可穿过牙根表面外,也可借着血流跑到全身,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张。

破坏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像房子的地基被掏空,牙齿就会因不稳固而摇动,甚至脱落。

牙周病也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与心理。停留在口腔中的细菌发酵,会产生口臭的问题,此外,牙龈、牙基遭破坏,让齿缝隙变大、甚至往外暴出,影响美观。

牙周病防治学术基金会建议,如果有下列的任何症状,应该立即找牙医或牙周病专科医师:

●牙龈易流血

●牙龈红、肿有触痛感

●牙龈有被从牙齿剥开的现象

●牙龈受压时,有脓从牙齿和牙龈之间流出

●持续性的呼吸臭味或怪的味觉

●牙齿松动或逐渐分离,有缝隙产生

●当咬合时你的牙齿有任何的改变

●活动假牙的适合度有任何改变

牙周病是一个细菌发炎与身体免疫力之间不平衡的疾病。在有牙周病时,大量细菌堆积,形成牙结石,一旦工作忙、睡眠不够,导致免疫力降低时,细菌便会趁机大肆破坏而产生脓肿。事实上,每次脓肿破坏时,也是造成齿槽骨进一步的破坏。

陈柏坚提醒,牙肉浮肿的部位就是一个警讯,那通常是口腔内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因此消了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反而是在警告你要多加注意。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平时便清除细菌、牙结石,真正健康的牙龈,就算「火气大」也不会肿起来。

常听牙医师警告说:「爸妈有牙周病史,孩子也要多注意。」难道牙周病是遗传性疾病吗?陈柏坚解释,疾病本身并不会遗传,但因为牙周病是细菌的堆积造成发炎破坏,在同一个生活环境之下,有着同样的生活习惯,细菌会互相传染,的确可能发展出相似的细菌群体;而且同一家族也可能有相同的免疫反应,而容易产生牙周病。但是不管如何,大多数的人只要把细菌,牙结石清干净,保持牙龈健康,便能够预防牙周病。

在牙齿与牙龈相接处,牙龈会自然形成一个沟缝,这个沟环绕牙齿一圈,叫做牙龈沟。就医时,牙医师会拿一根牙周探测器,插入牙龈沟测量深度,健康时,牙龈沟的深度大约1~3厘米,大于3毫米就表示已形成囊袋,愈深代表牙周破坏愈严重。另外,探测检查时也要检查牙龈发炎流血指数。

至于位在深层,牙根周围、齿槽骨遭破坏的程度,就需用全口X光检查透视。

如果牙齿开始动摇,就要检查牙齿动摇度。光用手指触碰无法得到正确读数,要利用两支钝端的器械,通常是口镜及牙周探测器的柄,才能测得牙齿松动的程度。

有了这些基础检查资料,牙医师才会针对个人状况拟出治疗计划,包括治疗方法、耗费的时间与花费。

由于过程繁复,还有治疗后保养功夫很重要,病人在决定牙周病治疗方法还有接受治疗前,应该先接受正确的牙周病和口腔卫生教育,牙周病专科医师陈柏坚强调。

牙周病治疗的目标在于希望把牙周病治疗略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首要的目的都是在清除牙菌斑和结石,控制牙龈发炎及齿槽骨破坏的状况。

非手术治疗指的是用机器和器械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除了靠专业超音波洗牙外,结石程度较严重的病人,医师也会先上麻醉药,再用刮子深入牙龈下方刮除囊袋内以及牙根表面的结石(牙根整平术)。

有些病人的治疗只需要非手术治疗,但若是结石的部位太深,例如深及囊袋底或牙根,就需先用牙龈翻瓣手术,将受感染的牙齿牙龈掀开,等清洁完毕,再将牙龈缝合。

台大医院牙周病科主治医师刘谦美表示,在控制发炎以后,接下来才是修复组织,甚至让损耗的组织再生。当细菌的破坏已达牙根周围的齿槽骨,病患可能就需要接受直接的骨组织移植以填满骨缺损空间,或是在囊袋加入具生物相容性的填充物,刺激周围组织和骨细胞再生。

「无论填充物是什么,里面必含生长因子,刺激周围细胞生长,」刘谦美解释各种组织再生方法的基本原理。

其他治疗的方法还有牙根切除术、牙冠延长术、整型手术等等。

这些琳瑯满目的治疗方法都是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保留牙齿,若是这些方法都无助于保留牙齿,或者留下的牙齿只是更碍健康,患者应与医师讨论是否拔牙、做假牙,或者做植牙(植入人工牙根再做假牙)。

目前健保能给付的范围只涵盖传统手术清除牙结石的部份,其余的治疗或整型方法多是自费项目。

牙齿会出现动摇的情况,一个原因是咬合不当的伤害所造成,例如过重的咬合、不良的咬合、咬太硬的食物等,这些经过牙医师的处理及休息,通常都能获得改善。

至于因为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堆积,造成牙周发炎所引发的牙齿动摇,常可因为发炎的消除而逐渐恢复正常。

只有一种情形比较棘手,就是当牙周病导致齿槽骨破坏,使得牙肉萎缩,降低牙齿受支持的高度,因而产生动摇。但陈柏坚指出,因为齿槽骨无法恢复到正常高度,只能将高度维持住,这种动摇程度很难有太大的改善。

陈柏坚进一步说明,动摇的程度依轻重可分成三级,一般而言,除非到达第三级动摇度,且是牙周极度严重破坏的牙齿,第一、二级动摇度的牙齿并无拔牙的忧虑。

雷射治疗牙周病,主要的目的是利用雷射高温杀菌以达到清洁的效果。不过,许多牙医师对雷射持保留的态度,认为只能做「辅助性」的治疗,无法单靠雷射就控制牙周病,雷射整体清除的面积仍无法像器械式彻底。

国泰医院牙周病科主治医师杨岳炤提到,雷射治疗较适用于开放空间,但牙周囊袋属于非开放空间,因此,当损害伤及齿槽骨的病人,还是得利用传统手术,整平骨头凹凸不平的表面,让细菌不易聚集,也加速囊袋的愈合。

这绝对是不可行的。陈柏坚比喻,牙周病也是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一旦罹病,经过治疗,只能控制疾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在治疗之后,还必须做好完善的维护,才能保持健康、不发病的状况。

所以医师们才会苦口婆心地劝导,平时洁牙不彻底,会枉费牙周病的治疗,并增加复发机率。为了避免重蹈覆彻,「确定病人口腔卫生能做得好,再做治疗,」马偕医院牙周病科资深主治医师陈立盛提醒,清洁做得好,一次疗程就可,不要再给自己第二次疗程的机会。

除了牙周病患应按医师的建议定时回诊洗牙外,一般人可每半年找牙医师做一次专业清洗。

牙周病专科医师陈柏坚解释,每半年报到一次的目的,除了彻底清洁外,还包括检查蛀牙、牙肉发炎,以及检查刷牙方式是否正确。牙医师若是发现有病变,会做治疗,并且清除牙菌斑。无论如何,恒齿一生只长一次,必须好好珍惜,万一掉了就永远不再来,而且真牙永远比假牙好用。

(From 康健特刊《好牙.好健康》)

延伸阅读:

保温瓶装7分满就好!用错更伤身

你有洗对过吗?保温瓶原来要这样清洗

「水果水」排毒又减肥 真的吗?

带水壶,4大NG做法不要犯

谭敦慈:这样喝水不喝毒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