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书店续写台北二手书店风华
新华社台北5月15日电(记者傅双琪、吴济海)位于台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书店没有名字,黄色招牌上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为“书籍自助服务”。大开间的店堂三面都是书架,看上去像收银台的小桌上摆着投币箱,绝大部分时间看不到店员。
这里所有书籍只有两种售价,新台币50元和100元。客人在投币箱里放进钱,拿走书,全程凭借自觉,无人监督。
这家没有店员的书店由台北老字号旧书店“旧香居”老板吴辉康和吴雅慧父女创办。“我把这家书店看作一个有趣的实验。”吴雅慧说,“这里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验我们与客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书店去年6月开始营业,今年年初书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时开放,后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才暂停了24小时营业的举措。“大部分客人非常自觉,不投币的情况很偶然。”吴雅慧说。
仔细浏览书架会发现该书店与其他书店的另一不同之处,书籍摆放顺序非常随意。多数书店会把书籍按照类别上架,新书和畅销书更会集中放在显眼的地方展示。而这家书店的书架上,斯蒂芬·金的悬疑小说和韩非子研究摆在一起,“暮光之城”系列和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肩并肩”。
有数十年逛二手书店经验的台北书迷陈师超深知其中奥妙。“过去台北的旧书店就是这样,什么书都放在一起,全靠客人一双眼淘出来好书。”他说。
陈师超每周来这里两次,每次总能带走一两本书。“这里的书以文史哲为主,能发现已经绝版的书,常有惊喜。”
“我们希望这家书店能回归到二手书店原来的样貌。”吴雅慧说,“这里有很多宝贝,要看你能不能发现。”
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周边地区是台北二手书店聚集地,鼎盛时期以数十家计。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给这些以“旧”为价值的书店带来深刻的变化。
一些书店向主流书店靠拢,比如规模较大的二手书店“茉莉”,店堂宽敞明亮,二手书种类繁多,书籍也比较新。有些小书店,比如“竹风”和“竹轩”书店,实体店面以储存和收书为主要功能,销售则转向网络,顾客在网上下单或预订书目。
吴辉康和吴雅慧父女的“旧香居”走的是精品路线,以有收藏价值的古董书、绝版书为主。
“无人”书店以顾客自助的形式,省去了雇佣店员的费用;与“旧香居”主店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共享营运的资源。营业近一年来,每月至少卖出1000本二手书,基本实现了收支相抵。
“大家可以把这里当作一个很自由的图书馆,可以来看书,也可以买走,没有老板和店员来管你。而我们也帮这些书找到新的去处,让它们再次被人阅读。”吴雅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