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资周刊/新药听牌 能不能胡?
文/徐玉君
话说台湾的新药研发前无古人,既无前车可鉴,那就创造时代;值此三款新药进入NDA的「听牌」阶段,台湾的新药能不能胡牌?攸关整个新药业的前途!
当美国的生技新药股股价频创历史新高,台湾的新药股跟着普天同庆,有错吗?是的,错得离谱!
台湾的新药股上涨,是因为在这个产业链开创出新局,从过去的代工学名药,到能够自主研发一款新药的能力,不是十年就能磨出一剑,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今台湾的新药已有三颗药进入NDA(新药上市许可)、三颗药进入三期临床,究竟能不能胡牌?谁都说不准,此时正是新药股停、看、听的阶段。
最近很多人问,新药股涨到这里还能追吗?如果不行,那么其他相对低价的新药股能不能买?因为美国的新药研发公司,产品从一期进入二期临床的时候股价都大涨,台湾的其他新药股很多也进入临床二期,为什么不推荐?
新药听牌阶段 停看听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拿过去的经验将之作为现在决策的依据之一,这是好事,也是最安全作法,不过美国与台湾的新药研发环境大不同!不同在美国的新药研发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全球高达三○兆台币的药品市场,被谁赚走了?全球前十大药厂!
包括娇生、罗氏、诺华、辉瑞、默克、赛诺菲、葛兰素、拜耳、Novo、必治妥等,尽管如此,这些药品界的大恐龙仍然是很多新药研发公司积极拉拢合作的对象,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是生技小厂的梦想。
此外,美国FDA几乎掌控了全球新药市场的生杀大权,而全球新药研发趋势几乎都在美国市场的掌握中,一旦有新药进入临床一期,这些药品界的大恐龙就会开始评估该药的成功机率与未来价值(这是因为美国具备了长期新药研发成功经验。
根据该经验模式试算一颗药能够成功的机率),如果有机会便出马收购、竞标,挟集团庞大资金、医疗周边合作实力,独占一颗新药的市场价值(针对可能成功的新药模式),是大恐龙仍持续壮大的关键,当然也有相当多失败的案例。
因此,美国部分生技新药研发公司在产品成功进入临床一期或二期时,股价能有强劲推升力道的原因之一。
那么台湾呢?自然不同,台湾至今并未有一颗新药成功上市的经验。
在无文献可考的情况下,这些进入三期临床或送件申请NDA的新药研发公司,早在一些具备经验的生技投资老手(过去曾留意欧美生技股的先知)、主力,挟政策的全力支持、以及筹码优势或技术线型,早早就「下好离手」,等着后知者抬轿将股价推高后,静待最后的「摊牌」阶段。
那么其他进入一、二期临床的台湾新药股,这些「先知」是否也会开始进场布局?
指标股发展攸关产业未来
说实话,台湾的股票市场并非基本面主导一切,也不是法人说了算,散户的投资比率仍然占了七、八成,当菜市场卖菜的阿婆都说要买一档生技股的时候,究竟是生技股的多头起步期?还是要从高峰反转了?
其实,台湾的生技新药研发确实已经有了相当长足的进步,尤其在两岸签订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后,医疗人口红利从二三○○万人口大幅度的倍增至十四亿人口时,成为台湾新药公司积极研发的动力所在,也是目前这几款新药研发指标公司股价进入高档区的重要因素。
而在这些指标股的最终一翻两瞪眼的阶段尚未到来前,投资人就只能「等」,等一颗真正属于台湾人研发出的第一颗新药成功,那么新药股就有可供参考的指标案成立,届时新药股真的会百花齐放,其他处于一、二期临床的新药研发公司,也就有机会朝可能成功的方向迈进,而此时的投资行为就要多做功课,而不是观察指标股那么简单。
从美国投资生技股的模式来看,一颗研发中的新药有没有「特殊性」、「急迫性」相当重要,未来有没有「市场性」又更重要。
台湾新药研发如果要走大众药(如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肯定没有机会,因为没有大型药厂的医药通路作后盾,这是为什么台湾新药研发钟情于欧美的罕见疾病(孤儿药),却可能是亚洲人的特有大宗疾病,如肝癌等,才有机会吃到欧美及亚洲市场,并将欧美市场授权给国际大药厂,保留亚洲作为新药研发的基础市场。
至于指标新药股的股价是否真的高了?笔者曾于本刊第一七四八期指出,投资新药股要先学会泡沫管理,因为所有进入三期临床的新药股,不是个个都能成功,不要忘记,三期临床后拿到药证的机率只有五%不到,这些台湾新药指标股,也不排除全军覆没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将会重创台湾生技新药产业,更对台湾投资人造成巨大的投资风险。(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