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工廠管理 讓實驗室更加安全
国立东华大学理工学院一馆化学品疑似因为地震翻倒引发大火,火势延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四日凌晨才扑灭。图/花莲县消防局提供
花莲大地震后,东华大学理工一馆发生火警,因馆内存有禁水性物质,消防人员无法射水灭火,只能在周围采取被动式防御,火势延烧了近十个小时才平缓,救火过程超过廿小时,初估损失超过五亿元,而教授们辛苦研究的数据资料付之一炬,火灾后看着系馆的落寞背影,更是令人扼腕。
大火烧出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盲点,原先校方向消防队通报起火原因系因电路系统故障起火,陆续延烧至化学实验室,但电路系统鲜少因地震造成故障起火,救灾人员掌握现场状况后,初步推测是强震引起实验室内化学物品倒翻,引起化学反应而酿成火灾。但如果已知化学物品倒翻就会引起化学反应,进而酿成火灾,实验室的SOP理应有防范地震的措施,为何没有效果?
为什么地震后化学物品倒翻,会接触引起化学反应的其他物质,两者却没有预防隔离措施?既然有禁水性物质,为何没有独立的存放空间?若有独立的存放空间,其安全考量是否不足?
教育部于一○九年六月一日废止「学校实验室与实习场所安全卫生管理要点」,改以「学校实验室一般注意事项及安全指引」让各级学校依循,虽然安全指引目的中注明:「本指引未规范或详尽之处仍请回归各主管机关之作用法令办理。」各级学校既然有上级指导机关的指引,当然奉为圣经般直接依循办理,鲜少关注多如牛毛的其他法令规定,此次大火的原因即在此关键盲点。
该指引内容专注于个人安全的防护,却疏于实验室的化学反应可能引起的后果,预做防范措施。虽然指引中提及:如实验室储存之公共危险物品数量达「公共危险物品及可燃性高压气体设置标准暨安全管理办法」所定之管制量,则应符合前开管理办法及相关消防法令规定,但所规范的也仅于「储存量」超过者,以禁水性物质为例,若实验室中「钠金属」储存量少于十公斤,安全指引即不再对此多所考量,但钠金属遇水即产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易燃性气体,即使少于十公斤亦应以高规格对待:是否独立储存空间?储位是否固定牢靠?周围是否没有用水设施?有没有可能地震后水管爆裂,喷溅至禁水性物质导致火灾?
研究型的实验室其化学反应可能造成的危险,不亚于一个小型工厂的制程,对于可能引起反应性、易燃性、毒性物质外泄等危害之化学品与化学反应,应以制程安全管理的角度来看待。若能采用近年来盛行的制程安全管理手法:LoPA保护层分析,采取多重保护层的作法,即第一层(最内层)本质安全设计,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系统存在的危害;第二层基本程式控制系统,控制日常生产过程的控制系统;第三层报警和人员回应系统;第四层安全仪表功能系统;第五层泄压装置(安全阀、爆破片);第六层释放后物理保护措施(废气洗涤塔、防溢堤等);第七层(最外层)工厂与社区的紧急应变,在可以执行的范围内,预防措施多做一道,确保重要研究设备与多年辛苦研究数据资料付之一炬的憾事没有机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