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涛:学生情绪疏导的策略研究 | 教育随笔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学生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作为教育者,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时的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进行正面干预。本文从笔者亲历的情绪辅导个案出发,分析了学生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了一定的情绪辅导措施,帮助学生解开障碍,重新健康、快乐的成长。
张同学,女,11岁,小学四年级前聪明活泼,能说会道,写作、绘画能力较强,书写漂亮。四年级后,逐渐不适应中年级的学习,个性好强,在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有一定情绪障碍,郁闷、孤独、烦躁,上课不愿举手发言,与同学说话,影响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答题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在班上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听不得老师与同学的批评。担任班上的宣传委员,常因与其他班委意见不和而赌气,导致一些班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张同学父亲对她的学习关注度不高,也不善于表达对女儿的爱与关心,很少与其进行思想交流。出现教育问题时,态度较为粗暴,甚至会选择暴力解决问题。母亲是张同学家庭教育的具体承担者和学校的联系者,身体不好,脾气较为暴躁,因病辞职在家做家庭主妇,负责照顾父女的生活起居,常责备张同学自理能力差、动作慢、不爱干净,其他方面却对张同学百依百顺,对张同学学习上要求严格,期望值极高。
成长需要健康和谐的爱
张同学自幼就十分聪明,更是在赞美声中长大,进入小学后,一开始也凭借自身的聪慧,在班上遥遥领先,这使张同学养成了自傲心理。但进入中年级后,因自身学习习惯差,学习时间分配不当的影响,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慢慢落后于其他几名同学,她感觉老师不再“宠爱”自己,自负的她也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而父母对她心理成长的忽视,加重了她无处排遣心中苦恼的问题,导致其感觉特别孤独、郁闷,缺乏归属感。加之张同学的父母关系并不好,于是母亲便将很多精力都倾注在了张同学身上。母亲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张同学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张同学表现自我,不受约束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母亲对其生活和学习的过多干涉,激发了她强烈的反叛意识,觉得母亲不尊重自己,并对母亲产生了抵触情绪。学习上,张同学自持聪慧,但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其表现自我、获得承认与尊重的需要无法获得满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学习压力,使其感到力不从心,在学习上没有成功感,自信心严重受挫。这是由环境不良造成的学习和交往方面的情绪障碍个案,辅导时应着重消除张同学的优越感和焦虑、郁闷心理,使其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成长需要家校的关爱
笔者是张同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因此可以从她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笔者根据张同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综合性辅导策略,先从稳定其情绪入手,运用认知疗法调整张同学的认知,指导其行为;其次,采用“社会支持疗法”——学校与家庭配合,改善张同学与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张同学与亲人、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满足她爱与归属的需要,让她感到家庭和班集体的温暖,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交往能力。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交流。科任老师一再反映张同学上课自由散漫,学习下降明显,情绪极不稳定,拒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甚至狡辩抵赖。让笔者既生气又着急,直至一次语文课上,她的这些表现让笔者差点没能保持冷静。课后笔者将张同学请到了办公室,询问她最近的状态。笔者先表达了自己对她的关注、看法:“老师已经观察你很久了,你近来不怎么对劲儿,在我眼里你不是这样的。”这番话打动了张同学的心,开始流泪,笔者劝慰她通过哭泣释放情绪,并在她情绪稳定一些后,引导她讲述自己的烦恼。
在张同学的表述中,笔者体会到了她对父母情感忽视的在意,对无法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恐慌,于是她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故意和同学开玩笑,以期填满内心的欠缺。在了解了张同学的心理后,笔者针对性的进行了开导,让张同学通过讲述、哭泣、写日记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并表达了希望与张同学建立友好师生关系的愿望。
利用心理换位法,调整个案认知。一次笔者在路上偶遇了“散步”的张同学母女,她们之间的氛围并不融洽。张同学不愿和母亲牵手散步,甚至不愿与其并排走路。原来,张同学并不愿意出门散步,但母亲却强硬的认为张同学应该出门散步,甚至付诸行动。这使得张同学内心深处对母亲产生了不满。通过与张母的单独交谈,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张同学出现情绪障碍的部分原因。
第二天,笔者就对母亲的看法,与张同学进行了畅谈,张同学首先提到母亲对自己的宠爱,然后表达了自己对畸形母爱的困扰——张母不断强调自身对孩子的付出,希望能用良好的成绩报答自己。笔者抓住张同学语句里的重点,引导其思考“母亲为什么30多岁就头发全白了?”并从第三者的角度,重述了张母为张同学做出的牺牲,然后以“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引导张同学理解张母的心情。由此张同学有所触动,内心开始学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个“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开始懂得爱与感激。
借助集体活动,改善个案人际关系。为了增强张同学的自信心,笔者采用了行为治疗中的自信训练法。针对张同学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特点,笔者常在课堂上邀请她示范发言、朗读文章,并让她担任所在小组的朗读指导,以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心,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
此外,笔者还对张同学进行了合理的情绪治疗,消除她的优越感。在张同学出现成绩下降、纪律散漫等问题时,暂停了她的班务工作;在张同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时,笔者抓住时机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后,又恢复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笔者在班级中特别表扬了张同学,让她获得到了成就感、满足感。自此,张同学逐渐开始体会集体的快乐,并开始享受、期待各种集体活动,也逐渐明白同学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学会了忍让,懂得了齐心协力。
家校合作,构建良好环境。在张同学家家访时,笔者先肯定了张母对张同学的付出,并表达了自己的敬佩和感动,然后在她打算滔滔不绝时,及时打断了话头,转而询问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讲述相关内容,张母确定了该行为。于是,笔者结合张同学的性格特征——聪明、敏感、有自尊,就这一问题与张母进行了讨论,指正了张母事事为其包办的行为,并邀请张同学参与,共同制定了一份时间安排表,由张母监督张同学的行为。笔者也单独与张父进行了交谈,提及了张同学对父亲教育方式的看法,张父反思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表示会多与女儿交流,并做出改变,让张同学体会到父爱和关心。
后来笔者与张同学的父母进行多次交流,达成以下共识:了解张同学近来的问题表现及心理状况;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环境;改变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重视孩子的心理动态,多与其谈心交流。
打开心灵窗户,拥抱阳光
案例中,当障碍消除后,张同学的转变十分明显。她开始变得阳光、开朗,学习效率又明显回升了,课堂上踊跃发言、思维活跃,与同学相处融洽,交往能力明显增强,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以自已的聪慧与勤奋赢得了老师同学的认可和喜爱,重回了集体温暖的怀抱。
后来,在张同学一篇题为《心灵的窗户——读<狐狸的窗户>有感》的读后感中,笔者读到了这样的句子:“……其实这种窗户是有的,……它是心灵自然形成的,窗户里映出的人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任何一个你所爱的人都会在那窗户上出现……这扇窗户就叫做爱,当你去爱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去爱你……”是啊,能够打开这扇心灵的窗户,与孩子促膝谈心,是一个教育者莫大的幸福!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家庭因素、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情绪障碍问题造成影响。因此老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自内心关心学生的心理,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打破障碍,还需要与家庭合作,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怀、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营造一个舒适的成长氛围。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7-8月刊/栏目:教育随笔
作者 | 谢涛,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教师。
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37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