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海危机下的台湾兵法

台海危机下的台湾兵法。(图/远见杂志提供)

这是1996年以来,台海局势最险峻的时刻。但吊诡的是,这竟也是41年来,台美关系最紧密的时刻。

台美中角力的戏剧张力,在9月17日绷到最高点!

当日,美国国务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抵台访问三天,这是1979年台美断交以来,美国最高层级的官员来访,是台美关系的重大突破。

就在柯拉克与蔡英文总统进行历史性会面之际,中国连续两天派出37架次军机绕台,其中多架进入西南领空识别区(ADIZ),甚至跨越台湾海峡中线。这是1999年、第一任民选总统李登辉发表著名「两国论」(特殊国与国关系)之后,解放军对台湾最大的军事挑衅。

随后,我军方也举行全台联合防空操演,美方亦派出军机巡航。台美中三方频频「秀肌肉」,台海上空战机之频繁、情势之紧张,一个误判,战火可能一触即发。

美国大选倒数计时

两强恶斗,台湾戏分吃重!

「台海真的要开战了吗?」多数人焦虑,现在是两岸最接近战争的一刻,国军甚至修改「接战准则」,将「第一击」明确定位为「自卫反击权」,进入备战状态。

表面上看来,冲突的主角是台湾与中国,但实际上,台海紧张只是中美恶斗大戏之下的一幕场景。「美国总统大选」进入倒数100天之后,台湾戏份才开始吃重。

而执导、发球的,都是美国。近两个月来,美国密集送来许多「大礼」,台湾也配合演出、随即回礼,且皆非小礼。

8月9日,卫生部长阿查尔(Alex Azar)旋风来台;不到20天的时间,蔡英文总统亲自宣布松绑美猪美牛,含瘦肉精的美猪获准在明年元旦登台。14年的禁令,瞬间解封。

在阿查尔与柯拉克访台之际,川普政府皆「巧合」宣布将对台增加军售:8月说要售台四架大型精密「海上卫士」无人机;9月则一口气提出七项主要武器系统的大型军售方案。据传,这一切是美国「堡垒台湾」(Fortress Taiwan)计划中的一部分,目的是武装台湾、抵抗中共。

川普真的很会做生意。不计上述两项大型军售案,其上任近四年来,已批准七项对台军售案。若加总上述两案,总金额逾150亿美元,超过前一任、欧巴马八年任期内约140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总额。(页149表7)

美国的大动作军售,想当然尔触动了中国敏感神经,加剧了对台的文攻武吓。

中美摊牌时刻,王牌出手了吗?

随着美国大选的逼近,原本由贸易逆差引发的「中美冷战」,扩大至科技、金融……,唯恐一步步走向实战化的「台海热战」。三方转圜空间愈来愈小,赌注却愈搏愈大。在这张有着台、中、美三个主要玩家的牌桌上,已然进入摊牌时刻。

细究近几个月的三方牌局。美国对台湾大打「温情牌」,一连撒出军售、高官访台、友台法案等甜头。中国对台湾祭出「恐吓牌」:军机绕台、大规模军演、不承认海峡中线等各种形式的警告。(页145表6)

而美国对中国则高举「禁令牌」,对华为、中芯、TikTok、WeChat等中国科技企业又禁又罚。近来又狂出「台湾牌」:以对台湾好来激怒中国,从中得利。

忙着接招的台湾,只能拿着「美国牌」抵御中国。

出牌愈犀利,玩家背后的意图愈是昭然若揭:川普想要胜选。习近平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蔡英文要什么?

政界人士观察,蔡政府想从被动情势中突围,搭着更上层楼的台美关系,交换更多。愿望清单包括BTA(台美双边贸易协定)、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甚至是台美建交等。

然而,台美关系站上高峰不到两个月,台湾已出尽筹码:既接受了瘦肉精美猪,又高价承受各种军售案。上述愿望却仍高悬,一如鱼钩上的诱饵,吃不到,就算吃到也危险。

在这张中、美两强主导的牌桌上,台湾只能陪玩?或者,变成他人的赌注?

无论如何,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台美关系,美大选后「会变冷

「台美关系已开始降温,美国大选之后就会变冷!」政治大学教授、国关中心研究员严震生指出,台美关系在今年8、9月已达到高峰,大选前倒数一个月可能不再打台湾牌,转打司法牌。

9月中旬,美国传奇大法官金斯伯格(RBG)一过世,川普随即表示将在9月底提名新法官人选,不打算等到总统大选之后。如此的「10月惊奇」将为总统选情埋下伏笔,换言之,若开票出现争议、必须交由司法裁决时,川普任命的大法官就可能左右大选结果。

他提醒,不管台湾还有没有美国牌可打,最重要的是认清楚全球秩序的大框架已然改变,并从中找出台湾的角色与因应之道。

而这得先从美中角力的本质谈起,首先,美国为何要对中国出手?

9月中旬,在华裔精英组织「百人会」举办的线上论坛中,美国国务院前副助卿、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教授谢淑丽(Susan Shirk)指出,中国在前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1979年开始经济改革,原本西方国家认为,就算中国无法完全民主化,至少社会也能更自由开放。

「但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却开始横行霸道!」谢淑丽表示,自前领导人胡锦涛的第二任期开始,中国对外频频宣示主权,挑战国际规范;对内,中国领导核心走向极权,管制网路、严控社会言论。

近年,美国政府才赫然发现,过去与中国打交道的方法已不再管用,必须重新与中国交涉。但是,中国的国力与野心已然壮大,一跃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73%美国人,对中国印象负面

因此,美国人对中国愈来愈忌惮,甚至有负面印象,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后。

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年7月的民调显示,73%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偏负面,「坏感度」比2018年足足上升了26个百分点(页144表3)。

在此同时,愈来愈多美国民众把中国视为「敌人」。

从2012到2020年,美国人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稳定保持在16%;同时有57%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竞争者,比例比2012年的66%下降。然而,把中国当成敌人的受访者,却从15%来到26%、大增11个百分点(页145表4)。

如此民情,让「对抗中国」第一次成为美国大选共识与主打议题

不仅共和党高举「反中」大旗,民主党也不假辞色。8月20日,民主党举办全国代表大会,会中通过新版党纲,删除「信守一个中国政策」字眼。

淡江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五岳解读,美国两党竞相对中国强硬,意味着未来无论川普或拜登主政,都会坚持「抗中」路线,「因为这是两国博弈的现实。」

这就是政治学上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而后者也会反击、回应这种威胁。

以此逻辑,美国曾经成功压制苏联日本,这次对垒中国却踢上铁板,因为中国已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权

当年冷战时代的苏联,虽然核子弹头和军事竞争让美国有如芒刺在背,但在经济领域,苏联不是美国对手,全国GDP从来不到美国的六成;相对地,2019年中国的GDP已约美国的七成(页144表2)。

中国带给美国的竞争,却是全面性的,就连在国际上,也是「战狼式」的步步进逼。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设立一连串北京的「替代机构」,包括由中国与金砖四国组成的「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等。

美对台政策变清晰,美专家提警告

在在让美方感觉到中国对由西方主导的、二战之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也逼得美国必须重整对策,包括台美关系。

过去40年间,美国对台湾一直保持「建设性模糊」,不承认也不明确否认台湾地位,借此让中国不敢动武、台湾不敢喊独立。

但今年9月,知名美国智库期刊《外交事务》在9月的一篇文章呼吁,「建设性模糊」(constructive ambiguity)的时代已经终了,主张美国未来必须要采取「策略性清晰」(strategic clarity),才能常保台海无战事。

该文章作者为理察.哈斯(Richard Haass),曾担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2003年7月开始,就一直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他所谓的「策略性清晰」,就是明白告诉中国:如果对台动武,美国将有所回应。

台海开战,美国真的会来助阵吗?近几个月来,争论愈来愈多。

根据《远见》在9月中旬的民调,有高达57.5%的台湾民众认为,届时美国会提供援助。什么样的援助?近44%民众认为美国会派军舰巡航、约23%觉得是口头或书面谴责大陆;只有11.3%的民众表示美国会派军队实际参战。

看来,大多数民众虽认定美国会伸援手,却是有距离的帮助,不认为美军会亲身涉入、实际派兵来帮台湾打战。

目前,美国当局并未正式修改「一个中国」政策,但近年美国提出的各种友台法案,以及民主党的新党纲,确实都偏向「策略性清晰」路线。

然而,谢淑丽提出反对。她警告,倘若美国一改过去以《台湾关系法》维系台海和平的做法,转变为建立台美军事同盟,「对北京将是非常、非常大的挑衅!」恐把中国领导人推向必须做出反击的境地,对全球和平是一大灾难。

「危险的是,华盛顿此举可能让台湾人感到非常有安全感、酝酿台独情绪,因此进一步激怒北京,导致台海紧张升温!」柯林顿时期负责中国政策的谢淑丽认为,美国可以帮助台湾提高自我防御,或是提供更有力的协防承诺,而不是采取更激进的「策略性清晰」做法。

美国推「经济繁荣网络」,力图脱钩中国

如今,美中竞争是全面性的,从政治、经济、贸易,到科技各领域。

以科技来说,两国不仅在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呈现竞争状态,就连策略都非常相似:在竞争技术上的领先之外,同时要确保「策略上的自给自足」。

这也是为什么,在两国的科技产业竞逐之下,「脱钩」(decoupling)似乎成为不得不的选项。

中华经济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执行长李淳观察,中美两国开始脱钩,首当其冲的,就是产业与中美都深度连结的台湾。

根据华盛顿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的分析,对美国来说,中国有四种竞合关系:不但中国是美国服务和商品的「最大供应商」、商业上「最大的市场」,同时在科技和地缘政治领域,中国也是「强硬的竞争者」和「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

在四个不同面向上,美国发展出相异的因应措施:中国作为「强硬的竞争者」和「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美方采行的是压制策略。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美国则抱持期待,要求中国继续开放市场。

至于中国作为最大供应者,美国已开始展开「供应来源分散」的策略,9月柯拉克来台,是美国第一次正式介绍「经济繁荣网络」(EPN)。

「疫情之后,美国国内已无法再接受很多产品的唯一、最大供应者是中国的事实,」李淳说,美国发展二轨的供应链、推动公卫和半导体产业回流到美国,目的是让中国不再是唯一且最大的供应者,只能是「最大的其中一个」(one of the biggest)。

早在川普上任以前,欧巴马时代就有制造业回流的概念,但今年第一季疫情爆发之后,美国开始把这些想法都凝聚在「经济繁荣网络」架构下。

李淳观察,除了台湾,美方表态拉拢进入EPN的国家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美国逐渐改变对中国的策略,欧盟、日本也跟进。

世界秩序重组,应认清三大现实

世界秩序解构、重组的当下,全球化的运作也面临调整,而台湾在台美中博弈局势中,必须认清三个新的现实。

首先,单极迈向双极,但全球化不会踩煞车。

由美国意志主导的全球化,将会修正成中美共同领军的全球化,在新的中美双极架构下,双方持续竞争,但在特定领域仍会继续对话、合作。

若拜登胜选,中美恢复对话的速度可望加快。只是相较于共和党,民主党在对中的经贸谈判中,很可能会将人权、环境等议题纳入讨论,双方将更难达成共识。也就是,中美对抗仍会持续好一阵子。

第二,西方围堵中国,冷战与热战并行。在新的全球化架构下,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信心已失,「冷战围堵」的姿态将持续,但程度将视中国在人权、智财权、环境保护,以及对外策略是否由积极转保守的调整而定。

由于主要国家彼此的经贸依存度太高,借由谈判、关税、贸易制裁等方式的「热战」也将同时进行。台湾业界应该看清事态,避免卷入争端。

第三,高科技供应链重组,走向二轨模式。

以中国大陆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已成既定事实,在美、欧、日全球三大经济体都有共同意愿、推动第二轨供应链的此刻,台湾无法自外。

尤其台湾是靠供应链作为经济主轴的国家,无须放弃第一轨,但必然要参加二轨、三轨。

李淳强调,柯拉克此次来台,最大意义就在于协助台湾了解美国二轨概念,让台湾有时间准备参与。这也有助于台湾未来与日本、印度甚至欧盟对话,确保台湾在「中国以外」的二轨供应链中不会缺席。

面对冲突,抓回主导权

台湾勿沦「代理战场」!

从政治、经贸到科技,中美台关系正面临全面性的破框、重组。

然而,台湾还没准备好。「我们要认清,现在和2016年马政府时期截然不同!」张五岳分析,2016年以前,美中不是对抗局面,香港问题对台湾的共伴效应,也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2016年以前,两岸的民意冲撞和对峙,也没有现在那么强。

综观目前态势,会对台湾造成最大伤害的,仍是中国;而能帮助台湾的大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各方能带来的机会资源还难以衡量。

「台湾应把机会资源极大化,威胁伤害极小化!」张五岳建议,台湾可借镜美国先前的对中策略,把「中共政权」跟「中国人民」做适度区隔,争取更多对岸人民的理解与认同。

「避免双方因为敌意螺旋不断加深,最后产生结构性的质变,这也是蔡总统未来四年任内的重中之重,」张五岳说,毕竟,即便美国对中国的优势没有改变,仅靠美国单方善意来维持台湾生存,长久下来,不见得符合台湾利益。

台湾必须拿回主导权。 除了亲美路线,各界期待蔡总统能端出足以推动两岸破冰、重新交流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台湾需要凝聚朝野和全民共识,在国际上闯出新局,避免沦为中美两大强权的「代理战场」。

《远见杂志10月号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