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台湾如何建立全球一流的人文大学(下)─向政府与社会进一建言

1、教学与研究连结社会需求

现代大学,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与社会发展脉动密不可分,为了引入学术能量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更应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与社区、产业和公民社会相结合,将学术产出贡献给社会大众,并促进在地繁荣、社会关怀和公共参与。

透过执行「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划(USR)」及其他相关计划,大学可更加鼓励师生以行动研究、校外教学、服务学习等各种方式,长期参与和投入周边社区发展,凝聚对公共价值的认同,使大学成为永续发展的行动智库。

2、培养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

为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除了应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沟通思想的能力,与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外,更应胸怀「公共服务与利他精神」。大学不能只是职业训练所,不能只是保障就业的金字招牌。我国大学的立校宗旨,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面对未来挑战的领导者,其精髓不在使其顺服于体制,而是透过自身的不断精进,实现对彼此与对社会的正向影响力,最终能实践有共识的社会价值,这正是政大人所应有的自许与风范。

大学可以在保障学生受教权的基础上,可规划「公共服务与利他精神培育计划」,结合通识课程、书院教育、服务实践、实习计划、创新育成基金等,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成为解决问题的未来人才。

3、成为社会对话的中心,以及社会创新的育成基地

透过结合系所、研究中心、跨领域研究团队的资源,大学当扮演整合性的平台角色,成为协助学术研究与社会对话的中心,以及师生启动社会创新实践的育成园区。

三、全球力

联合国高峰会在2000年共同发布「千禧年发展目标」(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在「2030年永续发展目标」中,更呼吁所有国家致力消除于贫穷,需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满足教育、卫生、社会保护和就业机会等社会需求,并对应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面向。由此针对「未来大学」而言,大学师生如何透过所学、专业与影响力,走出校园、积极连结世界,已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

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2017年的「全球未来教育指数报告」中,指出六大未来人才所需技能:跨学科技能、创造与分析技能、创业技能、领导技能、数位与科技运用技能,以及全球视野与公民教育等。而我们的年轻人,普遍在「全球视野与公民参与」面向表现较弱,由此可见,未来的大学如何「打破学校和专业、区域或国家的藩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例如:规划中的国际学院、国际学术合作计划、国际社团…),建构大学师生在「全球视野、公民参与」的能力,以提升明日我国大学的全球影响力。

1、支持国际交流,筹组跨国研究团队

大学应提供实质资源,使教师均可受到支持,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活动、或邀请国际学者来访,在全球加强大学学术影响力;亦可鼓励筹组跨国研究团队,以全面提升大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能见度,进或针对SDGs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达到研究与实践协作的目标;并可以华语文教学等为基地,向亚太及世界延伸我国大学在政治、经济、传播、文化研究、教学领域的深远影响力。

2、加强学生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度

筹设专项的学生全球移动力基金,分别从交换、实习、志工服务等角度给予协助,当经济落差阻碍学生勇敢追求梦想时,大学即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的最强后盾;开创「大学和平工作团」,组织有志的学生,在毕业前世界不同国家进行社会公益服务,为国际社会尽一份心力的同时,也力图培养政大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

3、全球影响力计划

高教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大学世界排名已成议题,深刻影响经费、生源、国际交流等诸多面向。如何充分结合外部资源,建立专业的校务研究暨行销团队,当有助于我国大学在国际评比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透过「大学全球影响力计划」(Global Influence Project ,GIP),结合校务研究和行销团队,让世界看见我国大学的实力,也让我国大学在激烈的国际高教竞争中,跳脱固步自封的窠臼,从而真正健全校务发展体质,造福所有师生、校友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