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背痛可能不是姿势问题! 中医师:小心「肌少症」作祟
▲40岁后,经常莫名感到腰背酸痛,当心与肌肉量流失有关。(图/取自免费图库Unsplash)
文/健康医疗网 记者张慈恩报导
现代人常常感觉腰酸背痛,尤其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活动,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但你知道吗?其实「肌少症」也可能是腰背酸痛的背后原因。初鸣堂中医诊所院长周大翔中医师表示,随着年纪增长,人体的组成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即使体重没有改变,代谢能力仍会因老化而逐渐下降,导致脂肪比例增加。当脂肪过度堆积在肌肉组织或腹部内脏周围时,就容易造成肌肉流失,让肌肉量与功能逐渐退化,进而发展成肌少症。简单来说,当肌肉流失的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时,就会出现肌肉量减少与肌力下降的情形。
肌肉会随年龄减少?40岁后就要注意
周大翔中医师指出,为什么肌肉量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在年轻时,即使不刻意锻炼,肌肉也会持续生长,到了20多岁会达到高峰。但过了40岁之后,肌肉便会慢慢开始减少;到了60岁以后,流失速度会变得更快。其中原因是由于年纪越大,肌肉的合成反应会随之降低。若没有随着年龄增加而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就无法维持肌肉合成的平衡。对女性而言,到了40至50岁之间,抑制肌肉分解的荷尔蒙分泌也会开始减少,因此更容易出现肌肉流失的情形。
本体感觉下降+脊椎改变 让肌少症引发腰酸背痛
当肌肉变得无力时,人体的荷重感受器与本体感觉功能也会出现变化。再加上脊椎结构改变,导致身体重量分布不平均,躯干两侧受力就会不平衡。年轻人因本体感觉正常,能够自行修正姿势,但老年人因本体感觉变差,无法及时调整,就会加剧重量偏向一侧,导致局部肌肉疲劳。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腰酸背痛的问题,甚至进一步引发脊椎侧弯。当许多老年人的脊椎出现严重侧弯时,会造成两侧肌肉受力不均,进而加剧肌肉无力,并可能牵扯到脊椎神经,进而引发疼痛;这类疼痛反而会抑制肌肉的活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观点:肌少症属「痿症」、「虚劳」 调脾胃是关键
周大翔中医师从中医角度说明,肌少症在中医中属于「痿症」或「虚劳」的范畴。《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脱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也与肌少症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而脾又是「后天之本」,当脾胃的运化与吸收能力下降,或缺乏足够的营养补充时,就容易出现筋痿骨软的情形,进而影响肌肉发展。因此,治疗肌少症时,会以调理脾胃吸收功能为主轴。此外,中医理论中,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故治疗时会使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药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肾气丸等。不过,每个人体质不同,仍应由专业中医师诊断后对症下药,效果才会最佳。
针灸可改善肌肉无力 阳明经为治疗关键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周大翔中医师表示,《黄帝内经》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阳明」即是人体十四经络之一,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这两条经络的穴位多分布在四肢肌肉丰厚之处,例如手肘的「曲池穴」、小腿外侧的「丰隆穴」等。透过针灸刺激这些部位,能帮助改善肌肉痿软无力、活动不便与疼痛等症状。
哪些人容易得肌少症?4大危险因子要小心
1. 年龄老化年龄增加是肌少症最主要的危险因子。统计显示,30岁到70岁,每10年肌肉量会下降约6%;到了40岁后,流失速度更快;60岁以上,每年肌肉量会以1.4%-2.5%的速度减少。
2.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取不足、营养不均衡或过度饮酒都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引发肌少症。尤其是长期过度饮酒者,虽摄取大量热量,却缺乏足够蛋白质,反而会造成营养缺乏。
3. 活动量不足久坐、久卧或缺乏运动,会让肌肉无法正常运作、加速流失,是肌少症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4. 慢性疾病影响如糖尿病、心脏病、肝病、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也会间接影响肌肉健康,提升罹患肌少症的风险。
【延伸阅读】
脊椎侧弯中医怎么治疗? 针灸、用药、复健三管齐下
视神经萎缩不可逆?中医师分享:针灸搭配明目茶双重护眼
资料来源:健康医疗网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