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精算却热爱吃亏 年近六旬会计师这样看获利
记者徐珍翔、林信男/专访
7层楼高的嘉威大楼,平日就直挺挺地站立在五股工业区的老旧建筑之间,似乎一点也不叹羡周边「同类」头上所戴着的「铁帽子」,脚边空处更三不五时有街坊的爱车前来「取暖」,这一切,恐怕都是跟它当家学的,因为按照张威珍的理论来说,即使真的多了一些铁皮顶楼加盖空间可用,未必就是真的赚到,行个方便让邻居临停,好像也没什么损失;这位年近六旬的会计师,一生精算却热爱「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老八股。
张威珍是嘉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也是台湾省会计师公会前理事长,就在我们去访问他的前一天,他任内积极推动的《会计师法》修正内容「会计师加入在地公会可全国执业」才刚在立法院财委会初审通过,这对一些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型事务所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将来很可能不用再被迫打肿脸充胖子,只为了「拿门票」而聘请过多会计师;谈起这件事时,张威珍正坐在事务所昏暗的员工餐厅角落,与我们面对面边吃边聊,妻子施月女、儿子张宏尉则分别坐在他的左右。
「不要讲这些不好的啦,你心脏不好,过了就算了。」随着话题进入理事长选举期间遭竞争对手攻击的经过,眼见张威珍开始眉头紧皱,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小,施月女与张宏尉赶忙出声安慰。随后张宏尉无奈地说:「他(张威珍)就是这样,家人都反对他当(理事长),但他总觉得他有责任。」不过,张威珍却颇不以为然,给出的说法则是,「人生不需要因为有人批评,就不做原本该做的事,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想法,那大家都不用做事了。」
▲张威珍座位后方就挂着父亲张丁和的墨宝「礼运大同篇」,用以自省。(图/记者林信男摄)
其实,《ETtoday东森新闻云》这次会找上张威珍,全因他一手创立、刚过30岁生日的嘉威会计师事务所去(2015)年10月甫获得由美国B型实验室发起的B型企业(B Corp)认证,乍听之下,很容易让人误认是社会企业的国王新衣,虽对外宣告,但众人看不见;面对这个在国内相对陌生的名词,我们也曾怀疑是否只是宣传口号、换汤不换药,因此,才决定把嘉威当成我们进行「解谜」的第一站。
B corp认证根本不重要?
「那个B corp认证,其实我们自己也还好阿,不知道为什么会拿到。」面对我们客套的开场白,张威珍当下一脸腼腆,直接把问题抛给自己儿子,也是嘉威会计师事务所特助的张宏尉,不过,张宏尉所给出的答案并不精彩,「完全就是个意外」,他淡淡说,只是某日在整理垃圾邮件时,不小心看到一封来自中华征信所的信件,内容是一场关于B型企业的演讲。至于会实际参加的原因?反倒有趣,「因为听一场演讲只要500元,还送一本书,感觉很划算。」
谈到张宏尉把B型企业相关讯息带回事务所后的反应,张威珍则忍不住抢话,「当时我们就在想,世界上怎么会有组织的想法和我们这么像,人家是美国的组织,像我们Local(本土化)企业,怎么可能会沾得上边?」后来他为自清两者不谋而合,还强调B corp认证得审核过去半年内表现,而嘉威并未作出任何调整,当下就直接以「现状」送件。缺乏「努力过程」这类充满戏剧张力的描述,让我们不禁怀疑,相较于一些企业汲汲申请认证,对嘉威来说,贴上B corp标签与否,或许根本没那么重要,充其量不过是个期中考罢了。
眼见话题即将进入正题,我们开始磨拳擦掌,之后接连抛出种种质疑,包含此次获得认证的关键?如何在社会责任与获利间取舍?甚至当张威珍脱口说出嘉威仍有不足之处时,我们立刻尝试挖掘背后含意,就连始于30年前的行善动机也不打算放过,希望借此尽可能拼凑出B corp认证的真实样貌;不过,张威珍确实让我们有点意外了,所有回答不但明确,更三不五时拿起手边的红色白板笔,在白板上一次又一次熟练地画出各种示意图,俨然「张老师」在替台下上课一般,于是我们想,这些理论肯定是他长年累月自省的结果。
▲张威珍往往不假思索就可在白板上画出各种示意图。(图/记者林信男摄)
嘉威事务所合伙人有着让员工「钱多、事少、离家近」这种在资方眼中看似荒唐的共识,但从张威珍口中,却能一一道出个中玄机,他先告诉我们,嘉威员工的薪资,约比同业平均水准高出15%,随后解释,当一家企业愿意用较多薪水聘请员工时,不仅当下能获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员工流动率也会大幅下滑,「你想想看,假设一家事务所的流动率很高,客户今年要跟查帐员说明公司状况,明年换人又要重新再说一次,忠诚度怎么可能会高?」
他进一步分析,不少企业主都只想到,小饼每切给员工多一点,自己就得少分一些,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好服务其实会让饼越做越大,「看你(老板)是要分到台积电的1%?还是小企业的100%自己全拿?」如果老板一直跟员工计较,导致员工流动率提高,手上的饼反而会越来越小,「这块饼其实是有弹性的,以为饼永远一样大,根本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此时的张威珍,仿佛对自己多年来的观察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被问到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员工拼老命加班的当下,嘉威有什么本钱喊出「事少」的口号?张威珍显得有些谨慎,不忘先替其他事务所澄清,强调是因为嘉威放弃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签证业务,转型专攻IPO前辅导的市场,才能对外说出那般豪语。随后他才透露,嘉威总是在淡季时召募、训练人才,旺季时才能成为「即战力」,但部分企业主宁愿拖到人手不够用时才开始补人,「这就是『先有人再有事』,还是『先有事才有人』的观念差异。」
「招募员工时,若基于离家近的考量,最后错失人才怎么办?」当我们问到这个当下自认为会让对方难以抉择的考题时,只见张威珍轻描淡写说:「没关系阿,你想想看,一个人每天上班8小时,如果通车时间是60分钟,一天就等于耗掉10个小时,这些时间都应该要算,那是员工实际付出的时间,更何况风险、交通费都会因此增加。」所以嘉威一向不录取车程超过30分钟的求职者,如此言论,让见识过不少老板思维的我们内心又忍不住「哇」了一声。
▲采访当天,一群张威珍捐助10多年的嘉义后塘国小学生前往参访。(图/记者林信男摄)
有趣的是,这位看似好好老板的张威珍,其实也很清楚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台湾所谓的幸福企业,早已经被血汗工厂打败了。」他直言,没有竞争力的幸福企业根本无法在目前社会存活,因此强调企业必须先有竞争力、能获利,才能真正拿到永续做好事的门票,「会计师刚好属于高技术门槛,今天如果是低技术门槛的工作,我的经验很可能又不适用了,恐怕也会选择提高工时。」最后,他用自己独有的论证方式清楚告诉我们,B型企业的重头戏,其实是可行商业模式下的影响力,因为它希望企业可以先赚钱、再做善事。
这位年近耳顺,无论坐着、站着,都始终抬头挺胸的一所之长,虽然掌管每年数亿营收,甚至一肩撑起上百员工的家庭生计,但每当我们附和夸奖,或者他开始为嘉威的成就感到骄傲时,总会不经意说出:「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啦!」活脱脱就像株含羞草,那些原本还张扬着的叶片,一下子全都闭了起来。
或许,就是这种谨言慎行的个性,才让他在30年的精算生涯后还不至于迷失自我、沦为急功近利之辈,这点从他在访问尾声时,倏地转头向儿子所交代的话语也可见一斑,「如果有一天,我这个所长的头脑已经不会变了,你要赶快帮我移除它,否则我就会成为阻碍公司成长的最大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