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恢复“留级制度”是奢侈的念想
近日,北师大副教授钱志亮在接受采访时建议恢复小学留级制度。在他看来,孩子的“年龄”有三个,分别是自然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并不是所有小孩的这三种年龄都是同步发育的。但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是一个高速度、高效能的运转过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可能需要终身拼命地追赶。他们并不是学不会,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他希望通过“留级制度”给这些孩子一年的缓冲时间。(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老实说,“义务教育阶段不许留级,不提倡跳级”,这在全国范围内已是通行做法。因此,呼吁恢复“留级制度”绝对算不上主流声音,甚至还可能被视作标新立异、博人眼球。
但是,北师大副教授呼吁恢复“留级制度”,并非心血来潮,此种观点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众所周知,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其实就是以日历年龄划线——一般情况下,只要到了入学年龄,就像进入流水线一般,没有“快进键”,也没有“倒退键”,然后一年又一年、一级又一级地向前不停留,不多也不少地走完9年义务教育流程。
然而,在钱志亮副教授看来,“我通过18年的专项研究发现,53.8%的孩子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日历年龄同步,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上小学绝对没有问题。但是,33.8%的孩子或者生理年龄低于日历年龄,或者心理年龄低于日历年龄,这就意味着3个孩子当中有1个孩子上小学时‘吃亏’,因为他的生理年龄或心理年龄发育还不成熟”。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会承认小孩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仔细想想,古人讲“因材施教”,今人说“强扭的瓜不甜”,如若忽视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股脑的“一刀切”,还真是有点“拔苗助长”的味道。
要承认,恢复“留级制度”,理论上更尊重教育规律,也更加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媒体几年前也曾讨论过“留级制度”的利与弊。弊端主要有二,一是,在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下,留级会让一部分学生重复利用资源,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再就是,留级的往往是差生,留级生在新环境里如果被孤立,反而更容易让差生自暴自弃。
事实上,当下的教育领域,有诸多问题需要尽早解决。是否该恢复“留级制度”,终归是个太过于奢侈的念想。要看到,应试教育有一箩筐的弊端,有太多的“不尊重”需要纠偏,自然而然,要不要恢复“留级制度”,这并不是当下最紧要的教育议题。特别是,当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平,远远比要不要恢复“留级制度”更让老百姓焦虑不安。不过,钱志亮副教授针对不同孩子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建议不要只用日历年龄作为孩子入学标准,倒是值得各地及相关部门重视。